心嚮往之,身隨之赴 (二)

心嚮往之,身隨之赴 (二)

前言 :

這是第二篇。 第一篇在這裡。 不過,這兩篇都很硬,大概不是人人都看得懂。 會貼是因為之前有網友問到,所以我才把這小眾文章重貼一次。 XD

這篇當年的寫作背景,在於跟幾位網友討論「交易機械化」以及「系統交易」的相關議題。 有一些交易者花很多心力在鑽研數據,並弄出各類數據理論,或是把相關統計資料電腦化,並試圖根據電腦給出的信號來做交易。 而很多新手交易員很容易就受到這議題的吸引。 畢竟,能透過電腦來「客觀的」決定買賣點,自己不就可以甚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甚至很多人到處找尋,希望別人給他一個指標、一個運算方式、一個公式、一種看盤法、甚至很希望買別人的交易程式。 並真心的認為那是他唯一缺乏的東西。

 

可是,我自己學到的經驗是,事情其實沒這麼簡單。 有個好的進場與出場的判斷法,並非是長期存活的關鍵(當然、我不否認那會有幫助)。 最重要的、其實是必須要有個支撐自己的交易哲學、以及交易策略。 換句話說,根據自己的策略定出的標準原則,可以被稱為交易機械化。 可是,若僅是靠幾個指標(或圖形)來決定你每次進出與退場,這可完全不是真正的交易機械化!

此外,買別人的交易系統這是絕對不可行的,也只會讓你加速從市場淘汰。 因為你不知道訊號背後的方法與涵義時,你將毫無面對市場變動的能力。 這種作法長期而言期望值一定是負的! 總之,我的認知是、要在金融操作中存活下去,你得花很多時間思索,尤其得找出一個符合自己內外狀況的交易策略。

甚麼是交易策略? 指的是根據自己狀況、量身訂做的資金控管機制、加碼與退場機制、決定哪些行情可以玩不能玩的機制、決定參與哪些市場與標的,等等的更高指導原則。 至於看盤、訊號、入場出場點,那個我覺得僅是錦上添花的技能了....

PS. 這樣我之前承諾要貼的五篇關於金融操作的文章,應該都貼齊了~ :D

本文開始 :

-----

沒有所謂好的買賣點,亦沒有壞的買賣點。

買賣點本身其實是中立的,唯一的差異在於適合不適合而已。

分析技巧能提供給我們的,只在於一個機率上「可能性的提示」。 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本也不是一個百分之百所謂「絕對」正確的提示(也不可能有)、而只是需要一個「較佳可能性」即將被觸發的提示。 甚至若你操作策略成熟,觸發點的準確率不一定需要超過50%都有辦法讓你在市場存活。

可惜的是,很多人誤以為買賣點是操作上的絕對關鍵,所以花很多力量希望能將分析技巧提高到極高的勝率。 尤其花很多時間做諸如程式化、程式自動調整、不斷修改參數、或增加過濾器之類的方法(不然就是到處找明牌與投顧老師),希望能篩選掉一些假訊號。

事實上以我的角度來看,只靠這武器,你幾乎不可能因此長期賺錢。 如我說過,分析系統其實是整個交易系統中最簡單也最後端的一環。 任何人有足夠時間的交易經驗大概都能設計出一個「能發出訊號」的東西來。 但大部分人失敗的緣故並不在於這訊號錯誤太多,而出自於兩部分:

一,在於「所有訊號都去交易」。 (這也才產生所謂假訊號的困擾)

為何有人什麼訊號都會去交易? 這是源自於因為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 就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沒思考過,所以索性把未來完全交給那所謂訊號產生器。(也就是那些分析方式) 然後...只要訊號出現了,就一律開槍(加上投入的金額可能也相同)。 很多人美其名叫這做交易機械化,但若你不是「依靠策略」而產生的「機械化的方式」,那可不是真正的交易機械化,這是在用別人的指針在賭運氣罷了。你怎麼知道那個方法是對的? 就算過去對了10次,但下一次呢? 下次不對時你怎麼知道不對? 又打算如何脫身? (後面這兩個問題就是策略層級的問題了)

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人雖然交易不順卻還樂此不疲的緣故在於: 訊號其實倒通常還都是對的! 只是能在歷史驗證,不表示能在未來驗證。 只要你不懂背後的出手依據,未來不適用時,你就必然被市場修理(所有那種: 只要XXX將一定賺錢也是類似的東西。 趨勢一旦反轉,跟著別人原則的一定是最慘的一群)。 另一個問題,這種交易法常常在震盪期被兩面修理。 如果不懂得何時該休養生息,前面賺再多次的錢可能最後都將只是紙上富貴。

而很多人對此的解決方式是:「那...就多增加幾個訊號」。 搞個多重濾網出來。 但增加訊號卻要不就是搞亂了原來的穩定度,要不就讓自己完全混亂了起來。 甲訊號說OK,但是乙訊號還在震盪,丙訊號說長線轉空,丁訊號又.... 於是根本無法交易了....

第二個大部分人的解決方式就是:「既然無法靠目前的方法賺錢,那表示我學的方法還不夠好。」

既然學的方法不夠好,於是就繼續到處去拜師,去學更精準的方法,然後閃著希望的眼神看著未來相信著: 「總有一個人可以更精準的告訴我精確的買賣點。」 於是去接觸越來越多亂七八糟的指標、分析方法、或是什麼名字古怪的操作法。

很多指標或是分析法看起來好像非常了不起好像很有學問,畫出一堆波一堆線的,但是你若深入去研究其內涵時,你會發現內容根本沒有所謂「意義上的價值」,完全只是數學或是積分下來的優化模型。 甚至完全不如KD或是MACD之類的價值。 那些東西難道真能對我們交易產生什麼幫助嗎?

何況回頭來看,一味求取所謂精準的買賣點到底是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呢? 買賣點這東西,其實是要在主觀考量下才變的有價值的。 而主觀是什麼呢? 主觀也就是我這本體的「目標」啊!! 比方說,波段的買點從來就不會是一個點,而是幾乎一路都可買,差別只在於賺多賺少而已。 而短線的買點可能很難抓,變數大的多。 但好壞與否依然是照操作者立場不同而變化。 如一個五分鐘線的轉折低點,尺度拉長了看,對於以週為單位的操作者說根本只是波動的一部份。 可能只是一個大波段的回檔處,也可能是個空頭段的小反彈而已。 一個對於空手者來說的好買點,對於已經持有部位者來說,可能根本是不需要(也不該)動作的位置。

如一檔股票如果我80元空,跌到60元開始反彈數日。 對我來說這是好的「買點」嗎?? 很可能不是,因為很可能還有機會下探50。 空手者可能值得賭會往上走,但已經有空單的人則可能應該賭會繼續向下。 所以同樣看懂盤勢,也不表示做法會相同。 換句話說,我們該考慮的並非是訊號出現後的絕對性,而是我手上有獲利部位後我要怎麼能放大我的獲利...?  我願意承擔損失多少來賭之後續殺的可能性? 諸如此類的問題。  畢竟獲利能否放大? 這卻大大影響長期我們能否成功

所以、買賣點實在並無絕對上的好壞。 絕沒有如很多人說的那般 : 千載難逢的好點。 對他千載難逢,卻未必適合你我。 於是,進場與否其實跟分析出轉折處並沒關係。 分析說某處會漲,是否就必定能進場? 分析出來發現某處要跌了,是否就表示該退場或是該空了? 未必。 因為這其實很大的取決於我們當時所處的狀況。 手上有部位時的考量跟沒部位的考量是不同的。 有獲利時的考量跟沒獲利時的考量也可能不同。 操作尺度的大小也有影響。 資金大小也會造成改變。 能承擔風險的能力變化,更會讓我們逼的去篩選掉某些風報比不佳的機會。

這些即是所謂交易策略的東西。 這些東西最終必然會跟方法連結在一起,但方法絕對不能凌駕於這些東西之上。 換言之,你把原則標準化成SOP了,那可以叫機械化交易;可是若是用一堆看盤參數寫了個程式,每次都梭哈下單,那就絕對不是機械化交易了。

如果你很清楚你自己只能作某些行情時,你需要的不是每個轉折都有準確的信號,更不是個多重篩選的分析器。 而是耐心與克制自己蠢動之心的能力,因為你必須等到整體狀況符合你能承擔的能力時,才該出手,才去冒險。 要自己先知道自己想到哪裡,然後為此訂出「自己該做」且「能做」的事情。 唯有確定方向,才能想辦法讓自己往那裡前進。

心嚮往之,身隨之赴。

方法,永該隨在方向之後的。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