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我一直記得曾經看過一段文字。 其中對於恐懼感的定義,非常精簡也耐人尋味。 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這句話算是我看過對於恐懼這件事情,最棒的一段定義了~!

恐懼感這東西的成因,恐怕要一路追尋到人類的上古時代。 在那時候,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其實是相對弱小的多。 所以為了延續生命,在本能的層面,一些程式自然的被編譯進我們的DNA中。 人類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學習要避開黑暗、居住高處、群體行動以躲避風險。 並在草叢發出聲音時,低頭躲避、或拔腿就跑。

這樣的程式就算在已經24小時燈火通明、馬路上沒有豺狼與老虎的現代,也還是深深的留在我們DNA中。 所以當有任何被大腦判讀是危險的訊號時,我們立刻開始覺得頭腦慌亂、血往上沖、臉頰與胃部抽蓄、背脊冷汗冒地如同有一堆小蟲爬著。

這時候,生理會直覺配合做出有兩個反應:

一是逃走;二是抓緊

逃走應不難理解,也就不多做解釋。 至於抓緊指的是當無法逃走,或逃走的代價似乎很高時,人會反而用力抓緊手邊既有的東西。 比方說,在樹上攀得更牢;或是溺水者會緊抓住救援者不放,甚至把對方拖下水也時由所聞。

比較值得探討的,倒是到底何時人會選擇逃走,又何時會選擇緊抓呢? 畢竟這兩者是決然不同的反應的。

這其實也是有標準模式可以參考。 如果當危險還有段距離,只是主觀上有「危險」的感覺時,人會選擇立刻逃走。 但若已經確定身陷危險之中時,人反而會緊抓住身邊的依附、或是選擇繼續保留在現況上。

詳細的舉例與解釋下面再來討論。 這裡我要先強調一點,這樣的生理反應,也是深值在我們DNA之中、是人腦的標準作業程序。 這樣的SOP一開始是為了對抗大自然中,人類的各類天敵與危險所產生。 但隨著時代進化,人類的天敵已經不是飛鳥走獸,恐懼的事物也往往從「物理性質」的傷害,轉移到「情緒性質的」傷害,如考試、面試、演講、戀愛、升遷、賠錢、關係建立這類事情上。

但在這類情緒性質的事情上,如果一旦面臨恐懼感時,立刻順從潛意識選擇這兩個反應時,那通常結果都不會太好的。

這就很有趣也很諷刺啦! 因為處在這時代的我們很不幸,雖然物質傷害消失了;但我們也因此,再不能隨意相信自己潛意識對於恐懼的判斷了!

我對恐懼感最早觀察的模型,其實是來自於幾年前周圍身邊做期貨的朋友。 一個人能不能在期貨市場活下去,關鍵不在於他有多少金融知識、也不關乎他眼光能看多準、更與資金多寡無關;關鍵完全在於他是否能控制自身的恐懼情緒(還包含貪婪情緒,但那是另一個議題了)。

沒受過訓練的投資人,基本上的決策依據完全來自於自身對大盤的害怕心態。 買了股票看到價格上漲,心裡很高興。 但這時候,同時心裡會產生一個思考「才兩天就漲了5元,就是$5,000元了耶! 可是,萬一明天跌下來了,那不就甚麼都沒有了嗎?」 這人越想越害怕,一害怕就導出一個結論:那我趕快賣掉就沒事了嘛。 於是漲了5元,就出場。 但很多時候,這股票可能繼續一直漲,漲50元。 但當然,後面他可能會選擇忽視,所以只會沾沾自喜的跟周圍朋友講自己某次看對兩天就賺多少錢的故事。

可是呢,同樣一個人,在空頭起跌段手上卻擁有股票時,態度將又不同。 他會因為部位太多而嚇的不敢動,並開始把力量放在「期待上」。 會開始想說國安基金進場、利空只是暫時性的、政府會干預、公司會買庫藏股、或是純粹是市場不理性,或更糟的會索性閉上眼睛想說:反正我要長期投資。 總之,就是選擇不動,最後一路抱持虧損到最後。

這兩個例子,基本上就剛好呼應了這兩種行為反應 - 逃走緊抓,剛好都有。

至於對金融投資沒經驗的朋友,則可以從戀愛關係上來舉個例子。 男生可能都有類似的經驗,小時候當喜歡班上的女同學,可能好不容易輾轉要到她的電話,但卻不敢打去。 晚上拿著電話度來走去,手上寫著號碼的紙條都被汗水弄濕了,還是不知道打去該說甚麼。

想了兩三晚,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開始按起號碼。 但邊撥號、心越跳越快、胃覺得在抽筋、口乾的要死、頭皮都發麻了起來。 開始聽到接撥聲後,心跳的更快。 響了一聲、響了兩聲都沒人接,實在忍不住了、趕快把電話掛斷。 一邊喘著氣,一邊跟自己講說:「我打了,是她沒接的。」 然後,再也沒勇氣再打一次。

你看,恐懼感能否控制,大概就是人生勝利組跟失敗組的差異了。 不是嗎? XD

至於感情走不下去卻又死抓著不放的;在我們失戀拯救那篇文章留言詢問如何復合的,也都是典型在恐懼感中對於現況不願意放手的實例。 只是在那情境中的人,會用很多複雜的情緒掩蓋了真相。 如不甘心、自尊心、愛情、別人不可能對他如我一樣、或是任何類似的心理因素,都會把我們的恐懼感包裹成一個高尚又利他的心理暗示。 但是追本溯源,其實就只是恐懼罷了 – 因為我們不知道離開安適區後會怎麼樣,所以就算眼睜睜看著安適區要垮了,還是寧願與之共進退。

但握住安適區不願放手的心情,不也就是人生勝利組與失敗組的關鍵差異嗎?

所以可以很明顯看出,恐懼感驅使的行為其實對我們百害而無一利。 若再以職場關係的案例上來看,不安全感,會讓人做很多不必要的控制手段。 工程師會擔心別人學去他的功夫(雖然很可能那其實根本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東西)。 管理者會擔心不知道大家在幹嘛,背後搞陰謀,強化控制機制,多做一些無意義的管理行為。 無論做甚麼,最後其實都只是想用力抓著一個職位不放手。 但上班族該努力的事其實該是要像島耕作一樣出人頭地(從課長當到社長了),若一輩子只是抓著現有的不放,那有甚麼用呢?


所以,我自己從很多年前就意識到,在現在這個已經沒有猛獸與老虎的時代,你必須要去調適、修正、甚至要控制你主觀的恐懼感。 就算完全控制太難,最少你也要能辨識出自身的甚麼判斷是來自於理性、甚麼則是來自於恐懼感。 如果某個「很想做的事情」是因為恐懼感的抗拒,那你就得再用理智整理過一遍。 否則,跟著直覺走,反而就剛好讓你踏入人生的失敗組去。

那這裡還想多談一個有趣的東西。

在於很多人的人生的判斷邏輯,其實潛意識是建構在「害怕悔恨」、以及害怕與他人不同這件事情上。

所謂害怕悔恨,在於抱持一種現在不做將來就沒有的心情,所以爭先恐後往那邊靠攏(可以參考Bryan罐頭笑聲與旅鼠效應)。 這也屬於逃走。

比方說結婚就是一個例子。 有些人並非是因為想結需要結而結婚,只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到了對的年紀就也照著做。 他們害怕與別人不同,或是害怕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途而造成落差的心理,而做類似選擇。 其它如生小孩、買房子、念書、找工作,都有類似的影子。 許多人做這些事,只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一部分是思維捷徑;一部分就是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那這也是一種不這麼直觀,但可以分類在恐懼感的行為。

好,那接下來就要談談,恐懼感該如何自處與面對?

我有幾個這幾年累積下來的看法,但細節,我們下次再細談。 :D

延伸閱讀
論人類的恐懼感(中)-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