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優秀經理人做的十件事情

之前在FB的粉絲頁上,我有轉貼一篇英文文章叫10 Things Great Managers Do (by J.D. Meier)。這十點剛好跟我心裡中一個好經理人該有的十個特質完全相符,甚至連順序都一致。 雖然有人覺得可能有些打高空,甚至我自己很多點都還做不好。 但我覺得,版上的讀者很多人都是致力想將來成為一個好的經理人或經營者。 除了一些硬技巧的培養外,軟技巧的同時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就算我們尚有一些能力不足,但知道甚麼是更好的模型,總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所以,我特別花了些時間把這篇文章翻譯成中文,服務一下英文不好的讀者。 有些地

每個專案都有條鬼洗牛仔褲!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則很KUSO的新聞,一開始是從PTT傳開的。 話說有位手繪家叫做阿聖,在台東夜市賣彩繪扇子。有次一位觀光客過來問他會不會畫「鬼洗牛仔褲」。阿聖平常對潮流比較不熟,他不知道所謂「鬼洗」其實是一家日本牛仔褲的系列產品,他們家的褲子除了粗礦的洗紋之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顆日本鬼頭,大概長的像這樣子(照片摘自Nippon Blue官網):

一個組織為何會產生「寒蟬效應」?

前兩天我讀了一篇名為Can-do Thinking Makes Risk Management Impossible的文章。 我邊讀邊笑,覺得講得真好,所以隨手寫了一些感想,另外也把那篇文章在文末轉錄給大家看。 那文章談的主題是風險管理無法在企業中落實的原因。 無法落實通常跟成員風險管理的知識與流程無關,而是因為公司文化的影響 - 若高階主管缺乏解決問題的同理心,同時又過度樂觀下,這公司就將逐步淘汰掉願意說真話的人。 最後誰也看不到未來可能的危難在哪裡,當然也就不可能有效的排解這些危難了。 文中提到一段我非常拍案叫絕。

管理要學的是情境、而不是精準的死背公式

最近我注意到一個現象,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這其實也不是甚麼新議題了。 之前有寫過一篇叫物理忌妒的文章,談的是經濟學上的迷思 → 很多人希望把經濟問題以物理學的方式找出一些定理,並以數學的方式來加以統整解釋。 但經濟學其實涉及人的心理變動,而人心並不是數學公式能加以標準化的東西。 也因此過去幾十年來,過度偏重數學性的經濟學,其實有走偏的傾向。 在那文章中,我提醒大家在管理議題上也該注意類似的盲點,不要急著想把複雜的議題簡化成單一答案。 但我後來還是不斷發現,很多讀者來我們這邊、讀了我們的論點,不免會被我們的觀點影響。 要不是想簡單地把我們

簡單好用的專案管理看版

去美國上班後才發現,有些用語的意義確實和台灣不大一樣。比方說在美國「顧問(Consultant)」通常代表第一線的執行者,有些企業因為內部人力不足、或是沒有特定專業的員工,因此聘用外部顧問來代為執行。但顧問這兩個字在台灣,有時卻被戲稱「顧門口」,暗喻只動張嘴光說不練的意思。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被客戶尊敬地稱呼「姚顧問」時,還真會有心頭一驚的感覺!我一直認為,一位有價值的顧問,除了替客戶分析現況,提出策略之外,更要有捲起袖子,運用工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魄力!這是「管理顧問」與「管理講師」最大的不同。前者除了理論,還要有執行的方法和輔導的能力才行。

勝利者崩解

西元1274年,蒙古與高麗派遣約三萬大軍聯合出兵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的朝廷其實是很希望跟元朝交好並一起對抗南宋。 但當時日本實質的執政權力並非在朝廷而是在幕府手中,而剛執政的北條時宗並不想靠攏元朝,所以最後元朝以此理由入侵日本。 這場被稱為「文永之役」的戰爭本來日本應該會慘敗的。 但沒想到,在激戰中一場劇烈颱風來襲,造成元朝與高麗的艦隊大受損傷,所以兩國慌忙撤退。 過了七年後,元世祖又一次遠征日本。 這次因為南宋已滅,所以元朝幾乎傾全國之力出兵。 當時號稱是有十萬大軍,分別從高麗以及浙江出發。 沒想到元軍再一次走厄運,在即將登陸時不但遭遇日本

群性虛耗

相信大家可能有聽到一個說法:「組織中既然有這麼多不同能力的人才。 領導人在決策前應該讓大家都能參與討論。 請每個人提供寶貴意見,如此才能避免盲點、並確保每次的決策都是最佳決策。」 很遺憾。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錯誤的概念。 因為一個組織如果總是以這種方式運作,那除了充滿混亂與衝突以外,恐怕不會有第二個結果。 畢竟集體決策雖然有腦力激盪的效果,但其實有個另外不為人知的副作用,就是社會心理學談到「群性虛耗」(Social loafing) 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