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康熙(的Mail)來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想大家應該很早以前都讀過了,但我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接觸,而且最近才終於讀完「鹿鼎記」這個長篇。結尾金庸大師寫了一篇附錄,是關於「康熙朝的機密奏摺」,讀了覺得相當有意思,不知道看過鹿鼎記的人有沒有印象?

好吧,我全招了!

老僑前幾天在文章講到過往的顧問經驗,他說: 我不敢說這樣的我們有比別人多知道些甚麼東西。我只敢說我們因為這些經驗,倒有比別人更多對於失敗的體驗與觀察,也有過更多感受到複雜組織所帶來的挫折感與震撼。並因為這些挫折感,在這十年中思考了很多一般書上沒能簡單描述的東西。 這段話觸動了我自己內心一直想說卻難以啟齒的一些事情。這幾年擔任企業顧問,在跟客戶和自己老闆的交手過程中累積了一些感想。我有寫工作筆記的習慣,回頭看看這些筆記,還真有不少是「錯誤檢討」和「事後教訓」之類的自我反省。在管理這個領域,「正確答案」其實很容易找,全都寫在書裡了,但你我

沒有壞人;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

最近家裡的冰箱無預警的壞了。 我找了位維修人員來看,拆開來看了半天,最後跟我說是壓縮機壞了,換個新壓縮機要$7000元。 想想修理並不划算,所以就上網訂了一台新的冰箱。 PCHome效率很好。 下訂沒兩天,電器行的人員就跟我聯絡了,說他晚上會送到。 到指定的時間,果然電鈴準時的響起。 只是開了門後,就開始有點奇怪了。 因為,怎麼久久都沒見到人上來? 雖然我住的地方沒有電梯,但畢竟只是二樓,冰箱也不是超大台那種,半天都沒動靜實在古怪。 我穿了拖鞋探頭出去看,發現一位年輕的女性在樓梯的轉角指揮。 而後面則是跟了一位約30

兩個關於「組織文化」的寓言

前幾天參加一個客戶公司的主管會議,董事長在會議中要求大家重新檢視各種報表的存在價值。他說很多報表(還有流程)不過是蕭規曹隨,隨著時空變遷,老早就沒意義了,但大家不敢擅自撤銷,造成人力和時間的浪費。我覺得很有道理,不愧是「懂事長」。這也讓我想起網路上流傳已久的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內容是這樣的:

What to Change? (Part 3) ─ 遞延效應的影響

上回談到專案規劃時期估算任務期程的邏輯。在普遍認為「任務準時完成=專案準時完成」的管理思維下,任務的執行者會將安全時間估在自己的任務時間裡,以確保達成對任務里程碑的承諾。其實不只是執行者如此,專案經理在嚐到幾次專案不準時的苦頭後,也開始會再把安全時間塞進專案時程裡。但說實在的,假設一個專案可以拆解成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任務,真正有技術難度或容易遇到困難的任務其實不到一半。這麼說來,在每個任務都放置安全時間的情況下,專案可以穩穩當當地執行完成的機率應該要比實際來得高才是。……………是嗎?

What to Change? (Part 2) ─ 任務時間的估算

上回有個朋友閒聊時問我:你從家裡到公司上班的路程需要多少時間? 記得那次只是憑感覺估算一下:嗯… 大概15分鐘左右吧! 這裡指的“大概”,是依每天上班的經驗得來,所以是個平均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車況順的時候,也許10分鐘就可以飊到公司樓下,有的時候需要花個20幾分鐘,路況差的時候也許更久。反正只是閒聊,以可能性最高的時間來抓平均值最能表達我每天的上班狀況。 可是,如果估的這個時間會跟我個人績效扯上關係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一回公司邀請了一位自巴西前來交流的顧問,為了確保Workshop準時開始,老

What to Change? (Part1) ─ 專案環境的不良多工

埋首在專案的工作內容之際,你可曾留意部門目前總共有多少專案/工作正在進行? 這,是我在接觸一個專案環境時,第一個想了解的問題。曾經針對一些企業做過訪談,問到組織是否有不良多工的情況時,受訪者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否定的。由於對大多數的主管來說,追蹤進度的主體是專案,既然專案經理大多時間並不是親自動手執行的人,手頭上有2~3件專案,是合理的工作負荷。然而,如果專案經理們所用到的資源是同一群人,那麼,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