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

  「產品經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職位?在企業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課程中總有學員問到類似的問題… 資深產品經理、線上投資管理公司Covestor的首席產品官Martin Eriksson發表了一篇文章《What, exactly, is a Product Manager?》,其中給出了自己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理解:商業分析、科技趨勢和使用者體驗三者之間的交集。

客戶「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PM該如何面對?

有位PM問我說: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專案金三角(範疇、時間、成本、品質)的概念,任何一項都會與其他項目聯動。但我的專案每次發生變動時,我詢問客戶:成本、品質哪個可以犧牲?得到的答案都是:全部都不能犧牲。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嘛!我該怎麼辦呢? 首先,這是個專案執行上很常見的問題,但我認為問題的解決之道卻不在專案管理,而偏向溝通方法與心理學。

運用「系統思考」 打造專案管理活學活用能力

談論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請各位嘗試著想一想 有汽車駕照是否就代表很會開車嗎? 有學歷文憑是否就代表其專業工作能力很好嗎? 同樣地,有專案管理證照就代表很會做專案嗎? 那究竟要到達專案管理活學活用的境界,除了擁有專案管理證照與不斷實際演練專案管理知識之外,還有什麼其它重要的因素呢? 系統思考便是其中一個"非視不可"的關鍵因素!

10 個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

  「時間管理」、「工作效率」是這兩三年來電腦玩物投入許多心力關注的一個議題,尤其在介紹了大量的數位新工具後,到底這些工具只是玩具,還是真的可以回過頭幫助我們改善或大或小的某些問題,也是在電腦玩物這個部落格裡比以前更加關心與在意的重點轉變。 但也因為我之前從介紹解決問題的軟體小工具開始,所以我一直相信「方法」比人的個性與意志更適合依靠,比起鼓勵的話語,在電腦玩物中我更希望傳達的是一些「具體」、「可行」、「只要照著做,而且容易照著做」的步驟,不是要激勵大家透過什麼意志力來改變自己的個性,而只是在實際的作法上微調,就能改善工作效

安心感,來自帶領你的客戶跨越知識的鴻溝

這是你第三次去跟客戶做簡報了。 前兩次的簡報中,你把產品各功能一條一條的做了介紹。 本來以為這次該要談談購買數量或是討價還價等細節了。 結果沒想到這次一開始,客戶要求你再針對每個功能跟對手的產品逐項解釋差異。 但因為產品很複雜,很多功能差異一時半刻難以解釋清楚,所以這次簡報花了你極長的時間。 也因為時間拉長,你發現對方的決策主管漸漸失去了專注力 - 有人開始打盹、有人在滑手機、有人跑去接電話久久沒回來。 更糟糕的是,花了四五個小時,很顯然你完全沒說服對方,離簽約的機率看似更渺茫了… 我自己職場早期,很多案子是PM兼

皮克斯故事背後的標準公式:簡單卻好用!

我常在講座或是課程上強調「說故事」的重要性,想要打動人心,與其拿出一堆數字或是大道理,常常遠比不上講個有趣且到位的故事來得管用。近年來,行銷與管理領域的專家們也強調故事的重要性,只不過說個好故事談何容易呢?有次和朋友聊到這件事,他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每天晚上都「被迫」練習講故事。說得不精彩「聽眾」會直接吐槽,但說得太精彩聽眾又興奮地睡不著覺,失去故事原本的目的!久而久之,自然練就一套說故事的本領!

蒙地卡羅風險分析法是甚麼?

前兩週去工研院上Oracle Risk Analysis的操作應用課程,所以手邊在準備相關的素材。 邊準備就邊想到,蒙地卡羅風險分析是一個很多人聽過讀過,可是常搞不清楚是做什麼的玩意。 最起碼我自己每次講到PMBOK風險章節時,同學都會針對風險定量分析(Risk Quantitative Analysis)問很多問題。 所以就想到可以寫這麼一篇文章,來跟大家談談所謂蒙地卡羅風險分析法到底是在做甚麼。 不過,在一開頭,要先幫大家破除一個謬思。 因為很多人總以為這類風險分析軟體是能「自動」幫忙分析專案風險。 可惜,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