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在上「防彈筆記法」課程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第二大腦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用戶故事時間老是估不準?三大技巧助你敏捷團隊一臂之力!

「老師,我們公司有在使用敏捷方法做專案,可是團隊在估算用戶故事(User Story)時間的時候,老是估不準,有的時候會多留很多 buffer,有時候又少估很多時間,導致衝刺的工作做不完,這該怎麼辦才好?」 我在《Scrum 敏捷方法裡,渾然天成的九大風險管理把關設計》一文中談過,敏捷方法的框架其實隱含了不少巧妙的風險管控設計,其中當然包含了管控「因時間錯估而延誤」的風險。

被生活瑣事壓垮了嗎?學會 3 步驟整理法,簡單重新掌控一切!

瑣事,零碎但也不能忘記,沒那麼重要但也確實要做,不是很大但反而更難處理。瑣事一多,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管理,然而一旦不管理,開始漏東漏西,變得茫無頭緒,只能隨波逐流,結果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瑣事卻往往最後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成了我們效率的障礙,變成讓人感到窒息的壓力。

調整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目標開始推進

最近讀到一個拖延現象的研究,裡面提到了「時間動機理論」,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趨向短期、具體的目標,而忽視遙遠未來、抽象的目標。簡單來說,當「完成的時間長度」愈長,我們的「動機(動力、快樂感等)」會因此降低愈多。當完成目標的時間被拉得很長時,就算目標看起來再有價值,就算可以獲得的獎勵再大,還是會動力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