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專案管理

利害關係人管理一之 畫押的迷思

自己回顧起來,專案生涯中最輕鬆的一段,應該是我剛畢業時參與的案子,也就是高鐵台中段的建造案。 輕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工作非常單純。 所謂單純並非指專案好做。 工程建築案一樣有其技術上複雜之處,但好處在於工程專案的「需求」往往都很清楚且具體。 這是因為土木工程界對於專案管理這檔事情概念已經較成熟,各承包商或是業主對於本身分工很清楚,合約執行上也都很明確。 若自己不設計只是負責施工的,別人會把施工圖交給你;就算有包含設計,需求也多是一開始就談定的,照著規範與業主要求,都不致於會出現奇怪的結果。 所以大部分的事情只要秉持著「照合約」、「照

專案管理與生涯規劃

最近在紐約認識一位新朋友,他是台灣來的留學生,畢業後留在這裡工作。他最近對PMP專案管理認證很有興趣,想說服他的主管資助他取得證照,他一聽說我是從事專案管理顧問的行業,於是就跟我聊起了相關問題。這些也是我在台灣擔任講師時,許多同學共同的疑問。 專案管理對我的工作有幫助嗎?

要導入任何管理或強化組織,最重要的,是要降低「變數」

記得小時候做自然實驗,老師教的最基本一個原則,就是在實驗中途一次只能更改一個變數。 比方說要想知道「到底是甚麼東西會影響種子發芽」,那可能需要在相同的溫度、天氣、濕度、土壤成份下播種。 然後有些澆水、有些不澆水,有些放肥料、有些不放,有些曬太陽、有些不曬,有些加些奇怪的東西、有些則不加。 如此記錄每項的變化,才知道到底甚麼東西對這件事情影響最大。 若沒有注意「變數」的控制,一次調整太多因素下,就算得出了正確的成果,我們往往也不知道到底是甚麼帶來了豐收的成果;是純粹的好運? 亦或是我們真掌握了某個改良方法? 我後來發現,這樣的概念在「專案管理」還有

規則的邊界

我在學校時,曾經拿過一堂叫做「Transportation Design」(交通設計)的課程。 所謂交通設計呢,大致是兩個層面的東西。 一個是設計道路的起伏與角度:轉彎車子會有離心力,所以道路若有轉彎時,路面應該以多少角度傾斜才不會滑出路邊是個需要考量的問題。 而起伏呢,則是若在有坡的道路上,若弄得太陡、可能車子會爬不上去,也可能到頂端時不能讓對向車道提早注意到而發生車禍。 所以所謂「起伏與角度」大體是去考慮這類事情。 另一個更有趣的部分,則是設計市區道路的速限還有燈號系統。 這樣講或許很抽象,所以為了便於理解你或許可以去試著想像任何一處你熟

地圖

你想去拜訪一個十年沒見的朋友。 但你這幾年從沒去過他現在住的地方,只知道是在宜蘭山區的某個地方,且你們約了第二天中午十二點吃午飯。 接下來你會怎麼做? A. 先安心的睡到第二天十一點,等出門再想怎麼去。 B. 自己找路真麻煩,也別多想就包計程車去好了… C. 出門前先找出到達宜蘭的幾個方法。 評估可行性、花的時間、難度,然後決定去的方法以及合適的出發時間。 我猜,大部分人會選擇C吧? 想的更全面的人,可能還會思考「哪條路可能塞車?」、「火車會不會更快更方便?」、「當天會不會刮風下雨?」、「地址會不會抄錯」、「對方會不

創意專案的管理關鍵點

創意與研發畢竟不像其他功能性強的東西。 如果是捷運的話,就算專案過程中別人發展出更好的規格(如速度更快的火車),蓋好了設備也還是能用,不至於沒人來搭。 但創意或研發專案的問題在於,要是這是個爛點子(或是別人搶先做出),就算最後能「即時」且「控制在預算內」的上市,很可能一樣沒甚麼意義。 因為誰也不會多看一眼了。所以這類案子,就算開發過程順利,始終也無法避免中間會出現異聲:「這東西還不夠好,我們還能讓他更好」。

理性的信仰

註: 這篇是我貼在公司內網的文章,所以一些用語是對內部同仁呼籲的。 希望讀者閱讀時不要覺得奇怪。 特別因為貼來這裡加註的部分,我會用粗體標示。 這篇談的是專案管理的實用性。 這是我在公司發的週報第一百篇。 :)   週報系列寫到今天,已經持續寫了兩年又五個月。 有多少人是每篇都讀我是不知道,不過持續寫下去的目的,是真心希望想傳達一些「價值觀」的東西給大家。 這兩年的一百封中,一部分文章是針對工作與生活的態度,另一些則是比較專案知識與技能性的東西。 技能性的東西大家或許可以翻過就算,畢竟若你不是處在專案管理的領域上,一些太技術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