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塵行者 Esor Huang - 作者系列文章
異塵行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Esor Huang)是「電腦玩物」部落格站長,致力於透過文章,完整記錄與傳播行動工具的使用心得、科技工具如何真正活用到工作與生活,以及提升時間管理和工作效率的技巧等內容。主題會涵蓋數位應用、時間管理到生活旅遊中的科技人文觀察,目前部落格每日點閱數超過六萬,累積瀏覽人次更已突破九千萬人。

調整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目標開始推進

最近讀到一個拖延現象的研究,裡面提到了「時間動機理論」,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趨向短期、具體的目標,而忽視遙遠未來、抽象的目標。簡單來說,當「完成的時間長度」愈長,我們的「動機(動力、快樂感等)」會因此降低愈多。當完成目標的時間被拉得很長時,就算目標看起來再有價值,就算可以獲得的獎勵再大,還是會動力很低。

用這 3 種思維開始寫目標筆記,不怕訂錯計畫也不怕沒動力

最近幾次的課程學員一對一訪談中,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類似的問題:「雖然知道了筆記應該以專案、任務為單位,筆記的核心是目標的設定,而不是零散資料。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寫出好的目標筆記呢?」有些朋友會擔心自己在筆記中設定的目標,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目標?如果花了時間做但發現做錯了怎麼辦?也有可能目標寫出來了,但執行過程還是缺乏動力?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幾個類似的癥結點,但癥結所在之處,也正是解決辦法的地方。下面想跟大家分享撰寫個人目標筆記的三種思維,調整一下,我們撰寫目標筆記時會更自在、更簡單、更有效。

解決規劃任務還是停滯不前的防彈筆記新策略:「記錄驅動目標」法則

最近在一個企業的培訓課程中,有位朋友問到:寫了那麼多筆記,做了那麼多計畫拆解,卻也無法確保每一個目標筆記都能夠馬上推進,這要怎麼辦呢?我當下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考觀點:確實,我們就算開始寫下目標筆記,開始收集一個專案的資料,也不能代表這個專案 100% 就是要這樣做,更無法保證我們一定馬上就能推進這個專案。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做這樣的防彈筆記整理還是有一個很重大的意義。

下班後時間管理,休息時間內心還是有焦慮感或罪惡感怎麼辦?

你會不會有時候處在這樣的狀態:「下班後的時間,總覺得不安焦慮?明明是自己的休息時間,內心卻又充滿罪惡感?」感覺不做點什麼就會錯失或跟不上什麼,但具體是什麼?卻又說不上來。這時候如果真的去做點事情,卻也往往變成上網亂晃,東做西摸,於是下班或休息時間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流逝。前一陣子和 Podcast 搭檔趙胤丞老師聊了上述的話題,也發現我們也都有遇過這樣的困境。

利用 ChatGPT App 寫語音筆記,提升輸出效率的秘密武器

ChatGPT 推出了 Android 和 iOS App 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利用,就是拿來作為語音轉文字的筆記工具。利用 ChatGPT App 內建的語音輸入功能,我可以直接念出大段的文章內容,或者把我的想法完整地用口說的方式說出來,接著利用 ChatGPT 裡面的 Whisper 直接把錄音轉成文字稿,最後再搭配 ChatGPT AI 修正逐字稿的方式,就可以幫我用講的也能快速地完成大篇大段文章內容的撰寫。

這樣設計離線、上線時間,不依賴專注工具,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假日的時候還是隨時拿著手機在回應各種臨時訊息,或是忍不住拿著手機上網追各種新資訊,但是同一時間又要兼顧假日的生活活動。結果兩頭忙錄下來,一天過後,我們只覺得整個人依然處在焦躁狀態,覺得事情變得愈來愈繁瑣,沒有因為自己隨時上線而變得更好。

追蹤記錄自己習慣中的這 3 個要素,比養成新習慣更重要

「規劃」一個新的習慣、新的目標,通常簡單沒有壓力,只是規劃完成後,真正要執行目標、養成習慣的過程,卻還是遇到許多窒礙難行的困境,結果習慣的養成、新目標的推進,忽然沒有像是規劃時那麼簡單了,甚至因為遲遲無法前進而開始變成新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