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五種拖延心態,或許不會更積極但會更快樂

覺察五種拖延心態,或許不會更積極但會更快樂

(首圖引自Debbie Ridpath Ohi

最近重讀了「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利用之前分享過的「電子書閱讀方法」,在零碎時間讀,在有啟發處畫上重點,最後把畫上重點的段落匯出成筆記,重新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並加入個人的想法詮釋一次。這是我覺得頗有效,也能深讀一些重要書籍的方法。

而最後,我自己為這本書總結了五種「拖延心態」,作為幫助自己隨時「覺察」的提醒。

而既然整理了自己的重新詮釋,並且這又是跟時間管理很有關的心得,所以也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邀請大家一起討論。

這裡要說的「拖延」,指的是「沒辦法前進,但也沒辦法放下,導致重要事情停滯不前,並且造成我們心理負擔」。但拖延的反面,並非是積極,事實上不一定更積極就是好事,很多更有價值的事情就是需要醞釀、需要繞些路。

所以對我來說,更關鍵的不是不拖延,而是用健康的心態處理自己的拖延,讓自己身上勢必會發生的大大小小拖延,不會變成一種自我放棄的負面情緒。

也因此這次題目我用了「覺察」這樣的關鍵字,如果這些心態就是我們人生中非常真切的一部分,那麼或許我們並非是要強硬的改變他,而是發覺他們的存在,從而自己幫助自己跳出負面思考的迴圈。

而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心態的名稱與解釋,都是我個人的詮釋,並非書中真的有歸納這五種心態。雖然想法與啟發從書而來,但也並非單純讀書筆記。

一,懲罰心態:我拖延了這件事,所以我沒有權力去找到其他的成功與快樂

我有一件答應別人的稿子,遲遲拖著還沒開始寫,我開始覺得什麼事都做不好,沒辦法先去做其他的重要工作,也不敢放心去陪家人度過週末,更不敢好好休息,每天晚上輾轉難眠,早上起床後原本的運動或休閒習慣,也因為自責而暫停。但打開空白稿子,卻也是東想西想,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然後其他重要的工作也全部被拖延。

拖延一件事,有可能是我對這件事還沒有好想法、還沒找到好做法、還沒調整好動機與目標,我確實在這件事情上受挫了。
 

但這不代表我要因此「懲罰」自己,讓自己沒辦法去做好其他預定的重要事情,甚至重要玩樂。


如果可以察覺自己陷入了這樣的「懲罰心態」,就有機會從還在拖延的某件困難事情中跳脫出來:「我只是拖延了那件事,雖然對不起那件事,但我還是有資格去完成其他的事情,在其他事情上找到快樂與成就感。」

而且,更有可能在我好好跟家人度過一場盡情而專注的周末旅行後,或是我完成了另外一個工作挑戰並得到成就時,啟發了我回頭完成那件拖延事情的靈感、動機與想法。(最近我寫的「練習好好休息的七種方法,不用一口氣衝到終點」一文,也提到休息其實是更有效率工作必備的節奏)

覺察到懲罰心態,幫助自己避免陷入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做不好或玩不好的拖延地獄。

二,逃避心態:我正在拖延,但其實我也很忙

不過要注意的是,「拖延者也有權力先去找到另外的快樂與成就」,和「打發時間來填補什麼都不做的焦慮」,兩者之間有值得好好去分辨的微妙區隔

有時候拖延不一定是特定拖延什麼事情,而是感覺什麼事情都不想做(或什麼事情都想做),看起來每件工作都很難(或就是覺得好多工作根本做不完),於是不願意為自己下決定、做選擇,但又不希望無事可做,這時候可能會想要:
 

逃避到「有事可做」的狀態,我很忙,所以我拖延。


在拖延的時候,沒有目標的打開影音網站、臉書社群,讓「別人的選擇(推薦、推送)」提供我有事情可做的感覺。

更高段的拖延,則是拖延工作上更重要的任務,但打開郵件、即時通,讓「別人的選擇(新瑣事、新討論)」給我不斷忙碌的安心。

我很忙,但我其實也正在拖延著一些真正能夠帶給我成就與快樂的事情。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種隱而不顯的拖延:「逃避心態」,那麼就有機會好好跟自己重新對話,問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做出自己有價值的選擇。並警覺到,我正在用「有事可做」來逃避那些更重大事情帶來的可怕拖延感覺,但如果,其實面對那些重大事情的拖延並沒有那麼可怕呢?

三,遠觀心態:反正那個目標太遠了,所以以後再說

有時候看似很困難、很討厭的事情開始被拖延,不一定是他真的很困難或很討厭,有可能是我其實從來沒有真正靠近去了解它:
 

我在還離他很遠的地方,就用既定的印象拒絕靠近他。我不是拖延了行動,我更拖延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一個看似很糾結的專案,我認定他很糾結,所以一直只是拖著,但如果我能試試看:不是開始做,而是仔細想想看,這個專案要做哪些事?有哪些問題?哪些是我目前可以搞定的?哪些是我還不知道如何解決的?有時光是這樣想,就能找到原來我可以開始入手的地方。

一個看似很棒的目標,我心中也想做,但就是一直拖著,但如果我能試試看:不要只是想做,而是要「想想可以怎麼做」,那麼原本模糊的目標,也就真正有了開始可以執行的行動。

如果能察覺這種「只是遠觀」的拖延,就會發現,為什麼這專案很難?為什麼這目標很遠?不一定是很難或很遠,而是我只是「想做」,卻沒有真正「去想怎麼做」。一旦開始想,不再只是「看著」終點,而是開始「展開地圖」,那麼就有機會能開始邁出真正的步伐。

四,理想心態:我要逼自己去做被我拖延的事

我很不想拖延,所以我不逃避,我也不遠觀,我會逼自己去做自己一直拖延的事情,雖然這樣做,還是一直陷入做不到,等於繼續拖延的死胡同。
 

我想要「不拖延」的想法,有時候正讓我自己更加拖延,因為我在逼自己去做不現實、不擅長、可能性最低的事情。


我很想養成跑步習慣,所以我每天逼自己五點起床去跑步,一定要跑一個小時。於是如果前一天晚睡,第二天沒辦法早起跑步,如果早上有點睡過頭,剩下不到一個小時,就決定下次再去跑步。最終大多數時候,跑步這件事情都會被拖延。

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理想心態」,發現自己把行動設定得「超現實」,那麼或許我可以降低目標,設定一個具體可行的小目標,調整一個我真正有感覺的目標。或許我可以轉換行動的方針,不是一定要做到怎樣,而是「不如先做做看會怎樣」。

如果我一直拖延著「把企劃完成」這個任務,不如把它改成「用 10 分鐘寫寫看企劃,看看寫出什麼來」。
 

能夠完成是很理想,但能夠開始做,就很好。
 

 

五,恐懼心態:如果不是我拖延,我其實會成功

有個說法是:「拖延來自於我們的完美主義」,但其實追求完美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他們是真正的「追求完美」,所以他們花很多時間準備、嘗試、修正,讓自己逐步接近心中的完美,並且不斷追求新發現的完美。

第二種,我只是「想要完美」,但我害怕自己沒辦法做到完美,甚至我隱隱知道一定會不完美,於是我選擇乾脆不做,或是乾脆不努力做,以免努力做了結果還是不完美。
 

拖延,有時候會變成一種好藉口,不是我不夠完美,而是我還沒認真做。


如果能夠察覺這種「恐懼心態」,發現自己是在隱隱害怕那個最終的失敗或不完美,那麼或許有機會調整評價自己行動的方式,不要只是看自己的最終表現或成果,而是看看自己能學到什麼?可以發現哪些能夠進步之處?能探索什麼新的未知?

恐懼是好事,但我可不可以逐步開燈,去照亮那個未知而恐懼的洞穴。想要完美成果也是好事,但我可不可以逐步追求更好,用更好的成果來取代完美的成果。
 

小結:

以上,就是我從閱讀「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整理出來的五個對拖延心態的覺察,我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而如果你有興趣閱讀更多我探討拖延的文章,歡迎參考:「克服拖延不靠意志力,你需要這三個簡單可行技巧 」、「人生就是不斷的拖延,我如何用拖延對付拖延? 」、「做計畫反而更拖延?練習「未計畫時間表」,自製範本範例下載 」。


全文轉載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
原文連結:覺察五種拖延心態,或許不會更積極但會更快樂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