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突破》選摘:利器四──訓練自己的「修補」能力和思維

《關鍵突破》選摘:利器四──訓練自己的「修補」能力和思維

(Photo by David Siglin from Unsplash

「如何管理人生」是每個人一生必學的功課,從面對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困難開始,學習如何調整心態,探究問題的本質,最後透過「解決之道突破問題的關鍵」,順利解決問題,讓人生更進一步。

這個「突破關鍵」的過程,就是看懂局之後的破局之道。我們特地挑選了吳靜思撰寫的《關鍵突破》這本書,她藉由眾多頂尖人士的故事,解析出如何看懂局,以及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利器」,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前面三篇,我們知道如何兼顧有趣與認真、如何轉換不滿心態、以及如何做選擇,最後一篇,我們要來學習如何訓練自己的「修補思維與能力」。具有修補思維與能力的人,能展現堅毅的韌性,運用創造力來突破困境。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本篇故事,了解如何培養「修補思維與能力」吧。


利器四:訓練自己的修補能力和修補思維

我認識的很多工科男生動手能力都很強,不是扛著梯子換燈泡、拿千斤頂卸輪胎這種低級別的,而是耳機斷了自己買耳機頭和小焊接頭來修、把手機無線充電板改裝成電動牙刷充電器這種程度。科恩更厲害,他是能把壞機床修好、房子壞了都能自己動手,這種等級的動手能力。早婚的科恩和妻子菲亞,在距離就讀高校二十分鐘車程的郊區買了一套三房兩廳的老房子。當初翻修的時候,科恩就雇了一個工人,然後利用暑假一個月的時間,和工人一起把整間房子從外到裡全部翻修了一遍。平時家裡無論是下水管道、空調還是衣櫃,出了問題都是他捲起袖子,自己動手修修補補。

科恩說,他喜歡動手修補的過程,那種讓某物復活的感覺讓人非常滿足。他覺得一個人擁有動手修補的能力非常重要,不僅是省錢,更會影響你思考問題的方式。

我告訴科恩,如果以後他能去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工作,一定會和密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教授一見如故。MIT的密契爾·瑞斯尼克教授被稱為「少兒程式設計之父」,風靡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程式設計學習軟體Scratch就是他帶領的團隊「終身幼稚園」(Lifelong Kindergarten)開發的專案。

他曾多次提及修補能力的重要性。我們會想辦法提升很多能力,如溝通、共情、領導力、做計劃的能力……但鮮少有人培養自己的修補能力,因為我們內心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多高級的能力。但在密契爾看來,修補能力是一種被嚴重低估的技能。他認為,成為一名「修補匠」很重要。因為,首先,跳過「修補」環節,認為「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就是失敗」,這是非常極端的思維;其次,一個不懂得修補的人是很難有創造力的,創造力和修補力可以相互補充,正如密契爾說的:「創造性思維來源於創造性的修補。」

事實上,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達文西、貝爾、理查.費曼,都把自己看成修補者。想出一個點子只是開始,要檢驗、實現它,背後需要做大量的嘗試和修補工作。一個懂得修補的人,就是在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時,懂得如何即興發揮、適應和反覆運算,他們不會受限於舊的計畫,而是讓自己調查問題、允許自己不斷嘗試,結果很有可能是誤打誤撞出一個新東西來,這也是創造的過程。想要提升修補能力需要握住三個核心。第一,利用意外。當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時,用「探索意外」的心態,而非消極的心態開始修補工作。第二,借鑒個人經驗。調動自己目前已有的知識庫去分析、試驗。第三,用全新的方式使用熟悉的材料。可以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熟悉的材料、事物來進行修補。比如,輪子未必只能做輪子,也可以成為腳;空飲料瓶可以成為直升機。

毫無疑問,一名修補匠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但優秀的修補匠終究靠的是修補思維,這是一種獨特的自下而上的思考方法。我們喜歡定目標、做計畫。做計畫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思維方法:分析情況、確定需求、制定清晰的計畫,然後執行。而修補採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從小事做起,嘗試簡單的想法,對所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和調整並完善計畫。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最大的好處是,當我們遇到難題,或是沒處理過的新問題時,這種思維方式能夠讓人快速進入解決問題模式。因為它是從零星、散碎的資訊開始做起,逐漸整合,更容易上手。

舉個簡單的例子:雖然我們每天忙忙碌碌,覺得時間不夠用,卻依舊無法感覺人生充實時,怎麼辦?不妨從簡單的時間分配來入手檢查。

第一步:列出每天都做的事情,比如:洗漱、吃早餐、睡午覺、看書、打電玩這些瑣事,並對這些事情進行大概時間計算。

第二步:把相同屬性的事情歸類在一起,比如吃早餐和午飯可以歸類為「用餐」,打遊戲、看動畫片可以歸類為「娛樂」。

第三步:進行檢查、驗證。算一算在用餐、娛樂、休息、學習等方面分別耗時多少?最後一步:得出結論,進行作息調整。整個流程易操作、有效果,但這還不是修補能力的最高境界。密契爾教授說過,修補自下而上的過程始於一些看似隨機的探索,但並不會就此結束。真正的修補者知道如何將他們最初的探索從底層向上昇華,變成一個有目的的活動。這個「昇華」就是不僅能修物,更能「修人」─透過修補,讓自己擁有無比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凡事都能一次做對當然很好,但就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劇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所說:「我們生而破碎,活著是為了來修修補補。」擁有強大修補力的人不會把錯誤看作是失敗的終結,而是把錯誤當成提升自己的機會。當我們擁有修補能力時,會重新看待堅持和被困之間的聯繫:解決困難的決心和堅持當然是必要的,但只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把著眼點放在策略上,思考用什麼策略來讓自己擺脫困境。

而修補一旦內化成習慣,就會培養出一種終身受益的能力,即「復原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所展現出的韌性。曾任《哈佛商業評論》高級編輯的黛安·庫圖在文章中曾描述,擁有強大復原力的人,具備以下三項特徵:

  冷靜接受眼前的事實;艱難時刻依然能找到生活的意義;有驚人的臨時應變能力,擅長利用手中一切資源。

這兩年,我們總能聽到社會上有很多不堪重負,走上極端道路,甚至自殺的新聞。成長的過程從來都不輕鬆,升學壓力、社交傷害、校園暴力、失去親人等,都會讓我們的精神遭受重創。正因如此,復原力才應該成為每個人的盾牌,即便經歷了毀滅性的打擊與不幸後,仍能讓自己重獲快樂,找到更多的人生意義。

正如臉書首席營運長雪麗.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另一種選擇》(Option B)這本書裡告訴讀者的,她就是靠著復原力,從失去丈夫的深切悲痛中走出來,並讓生活和工作重回正軌。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關鍵突破》

 

《關鍵突破》書摘一覽:

  1. 【專案管理書摘】關鍵突破(一):人生可以有趣和認真兼得
  2. 【專案管理書摘】關鍵突破(二):利用好自己的叛逆心理,把不滿變成動力
  3. 【專案管理書摘】關鍵突破(三):和自己較量,做好小池塘裡的大青蛙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書摘

為您送上最適合專案管理人的書籍精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