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為什麼?》讀後心得:職場領導者必學觀念

《先問,為什麼?》讀後心得:職場領導者必學觀念

這本書在說什麼?

先問,為什麼?》的作者是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他是一位樂觀主義者,他相信人性會有更光明的未來。他的 TED 同名演講影片有近四千萬觀看人次。他也是 2017 年度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 Thinkers50,同時是暢銷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找到你的為什麼》作者。他的每一本書我都讀過,真的深受啟發。

作者在書中提出「黃金圈」理論(為什麼,如何做,做什麼),他認為黃金圈有助於我們從不同角度理解,為什麼某些領導者及組織,能擁有非比尋常的影響力。他發現多數人習慣從比較清楚的事開始做,模糊難形容的擺最後。所以我們很容易忙碌於黃金圈外層的「做什麼」與「怎麼做」,卻忘了「為什麼」。

然而,創造改變產業的創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物與企業,思維與行動都恰好相反,他們都從核心的「為什麼」出發。清晰的為什麼,可以支撐熱情、也是決策的篩網,幫助我們釐清目標、找到盟友、創造不凡。

作者認為,如果大家都能學會這種模式,他很好奇這世界將出現什麼樣的面貌?他也期待,有天這種能激勵熱情、啟發行動的能力,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多數人可擁有的能力。

我們遇到什麼問題?

這個世界(或職場)出了什麼問題?我們不喜歡的領導模式是什麼?

在職場上,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可能你的主管或其他組織的主管,他可能要求你做一件事情,然後你問他說:「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那他可能就擺一個姿態說:「因為我是你老闆,所以你要做。」或者「這是大老闆的要求,所以你要做。」

甚至,當你再進一步的質疑:「這件事情對組織效益是什麼?這值得打斷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嗎?」很可能,上級就會告訴你說:「如果你不做,今年考績就等著看。」這就是常見的以他的職位、權力去壓迫你,強迫你去做,這就很像在書裡面有提到的「操弄」的行為。他利用這種讓你恐懼、讓你感到威脅的感受,要求你去做事情。

但我在職場上也遇過第二種主管,他的方式就不太一樣。他會試著告訴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會說:「組織是因為有什麼樣的地方做的不夠好,所以需要你做這件事情,來幫組織的那個環節修復得更好、運作得更順暢、以後團隊的運作就會更順利。」所以這種主管他很清楚的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且願意跟我溝通。當時,我在聽這種類型的主管跟我溝通的時候,我就會很容易地被說服。然後也知道我做的事情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那個意義再怎麼微小,至少都有意義。

我很不喜歡前面說的第一種老闆,但是我蠻喜歡、也很欣賞第二種老闆。我當時就在心裡面許願,希望自己成為我心目中的理想老闆的樣子。而這本書,讓我獲得了一些實質的方法和支持。

作者提到,影響人類行為的方法有兩種:操弄(manipulate)或感召(inspire)。第一種主管比較像操弄,第二種主管比較像感召。刻意操弄的危險,在於它的確管用。就因為有用,所以成為常態。不論規模大小,絕大多數的組織都會運用操弄手法。然而,感召比較困難,但是效用十分長久,能讓受到感召的人獲得強大的動力。這本書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則是以感召為訴求。

黃金圈是什麼?

關於感召的方法,作者提出「黃金圈」的框架,也就是從內到外的三個同心圓:為什麼、如何做、做什麼。書中舉了很多企業和職場的案例,說明為什麼某些領導者及組織,能擁有非比尋常的影響力。

作者非常喜歡舉蘋果公司為例子(我猜他一定是果粉…)。如果是普通電腦公司的行銷,可能會這麼說:「我們很會做電腦。我們的電腦有最美的設計,不但使用簡單,也容易上手。想要買一台嗎?」

但是蘋果公司的行銷:「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挑戰、改變現況,因為我們相信「不同凡響」的力量。而我們挑戰現況的方法,就是讓我們的產品擁有最美的設計,而且簡單、好用。剛好,我們做的就是最棒的電腦。想買嗎?」

只是稍微改變了傳達的順序,就會讓接收者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後者顯然更有吸引力得多。

黃金圈為什麼會有用?

作者認為,黃金圈並非只是一個溝通架構,它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演化過程。「為什麼」的威力,並非只是概念,而是來自於生物本能。

像是「新皮質」(neocortex)是人類大腦最新生成的部分,也就是所謂「智人」(Homo sapien)的腦部跟其他猿類顯現差距的地方。它對應到黃金圈最外圈的「做什麼」,負責掌管人類的理性思維、分析及語言能力。

而「緣腦」(limbic brain)是掌管人類的情感,如信任及忠誠等。它也負責人類所有的行為及決策能力,但不掌管語言能力。它對應到黃金圈的內層兩圈「為什麼」和「如何做」。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明了人類的判斷其實常常被情緒和感覺所影響。

以前,洗衣劑業者試著問顧客,對洗衣劑的要求是什麼?顧客說,希望白色衣物更白、彩色的更鮮豔。這個回答並不令人意外,洗衣服的人當然希望把衣服洗乾淨,而且愈乾淨愈好。所以,各家品牌開始研究如何讓白的更白、彩色的更鮮豔,試著說服消費者,添加了某種成分絕對更有效。甲品牌說,蛋白質分解酵素是關鍵,乙品牌說,增豔劑才有效,沒有人問消費者,為什麼會希望衣物更乾淨。

後來,業者找了人類學家來研究之後發現,當顧客把衣服從機器取出來時,才沒有人會把衣服舉高檢查它們到底變得有多白,或拿新衣服來對照花色,檢查清洗效果如何。大家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先聞一下衣服的「香味」。這真是個驚人的發現!「感覺」起來很乾淨,竟然比真正乾淨與否還來得更重要。

要影響人類的判斷和決策,訴諸最內圈的「為什麼」,往往比最外圈的「做什麼」來得有效。

用正確的順序溝通

作者提到,「做什麼」當然很重要,因為它們是為什麼的有形證明,但「為什麼」一定要在最優先的位置,因為它是所有事物的基礎。無論是領導、決策或溝通,從為什麼開始對每件事的結果,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讀書會中,我們特別用約會故事舉例,現場問問看大家聽完之後的感覺。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男士,他想在約會對象前展現自己的吸引力:

第一種男士會這麼說話:「我非常有錢。我有一棟大房子,還有一部很棒的車。我也認識很多名人,我還常上電視。這真的很棒,因為我覺得自己長得很帥。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對自己的成就頗感滿意。」

而第二種男士這麼說:「我最慶幸每天早上眼睛一睜開,我就能做一些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我可以啟發別人去做最能發揮他們潛能的事。這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事了。我最大的挑戰,就是去發掘更多不同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更棒的是,做這件事還能讓我衣食無虞。我擁有一棟大房子,還有很棒的車子。我的工作還讓我認識很多名人、常上電視。幸好我長得還算過得去,所以上電視也還滿好玩的。我真的非常幸運,能夠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而且還因此而擁有了一點成果。」

現場簡單舉手投票之後,很明顯地,第二種男士的說話內容,更容易獲得約會對象的芳心。所以溝通和傳達訊息的「順序」是非常關鍵的。

企業必須知道為何而戰

當然,這本書的重點不是放在人際溝通,而是以企業的案例占大多數。以下舉兩個書中的案例來分享。

在七○年代初期,美國只有 15% 的人口搭飛機,這個比例足以嚇退所有小型業者,讓大家不敢跟大型航空公司競爭。但西南航空對於那 15% 的市場並沒有興趣,它看的是另外那 85% 的市場。如果我們去問西南航空競爭對手是誰,他們會回答:「汽車和長途巴士。」也就是說,他們想服務的是一般大眾。他們的廣告詞是:「自由來去美國各地」,這不只是口號,而是他們的為什麼。那些認同西南航空的想法,認為自己就是一般大眾的人,現在也有機會坐上大飛機了。

沃茲尼克(Stephen Wozniak)在打造蘋果一號(Apple I)時,個人電腦革命才剛開始風起雲湧。電腦科技逐漸受到眾人矚目,但大家多將它視為一種商業工具,對一般人來說,電腦不但過於複雜,價錢也太昂貴。沃茲尼克的終極目標不是賺錢,他對電腦懷抱著更神聖的目標,他認為「個人電腦能讓小人物有能力與大企業抗衡」。如果一般人都能擁有電腦,就能做到資源豐沛的大企業所做到大部分的事。也就是說,個人電腦將改變世界的遊戲規則及運作方式。而之後升級版的蘋果二號,讓一般人都買得起,也更容易使用。

作者建議,當我們面對未知情況時,務必回歸本質、找回初衷,這是企業快速適應改變的關鍵法則(對個人來說也是)。別只是問:「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而是要問:「我們當初『為什麼』會做這些事?考量目前的科技和商機,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實踐理念?

你是哪一種人?

在讀書會上,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問大家覺得自己是執行長?還是營運長?

像是在一個擁有強烈感召力的組織中,最高執行長通常是「為什麼型」的人,每天一醒來就想著該如何達成理想。在這類組織中,最好的財務長、營運長通常都是效率極高的「怎麼做型」的人。這些人擁有強烈的自信,願意承認自己並非願景大師,但卻深受領導者的願景所感召,而且他們知道如何建立架構、讓大家的願景得以成真。你覺得自己是什麼型的呢?

我等大家選邊站回答完之後,才揭曉這是一個故意問的陷阱題。

其實,我們不一定要侷限自己是某一種人,而是知道這兩種不同的特質,並且因應事宜的時機去切換應用。像是當你的角色比較偏領導者多一點的時候,就要試著用為什麼型來加強感召力。如果你的角色是偏執行者多一點的時候,就要試著轉變成怎麼做型來提高執行力。

只不過,對於一個組織或團隊而言,黃金圈的三個元素都很重要,只是「先後順序」有別而已。以作者的觀念來說,如果每一個組織都能從「為什麼」開始,決策會更容易、忠誠度會更高、信任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他認為:「如果我們的領導者都能致力於凡事從為什麼開始,樂觀氣氛將主導一切、創新能力將繁榮興盛。」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