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獲值對於EAC之計算方式

有某位網友問道我說關於PMBOK第四版中有提到用SPI及CPI計算EAC的計算方式。 我這裡有一篇我在前兩年曾經寫過關於EAC計算方式的一篇文章。 這文章中列出EAC的常用計算方法,以及在哪些情境下合適使用。 貼出來提供讀者參考。

PS 對實獲值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考「Eric那故事的卷1部分」。

 


預估完工值 Estimate at Complete(EAC)
EAC計算方式是累積到目前的實際成本(Actual Cost (AC))加上計算接下來可能還要的花費(預計到完成時成本¸Estimate to Complete (ETC)

寫成公式的話是
EAC = AC + ETC

而ETC有幾種假設方式

A. 假設後續規劃完全不可信,完全重新的預估

這時候ETC會根據每一工作Remaining Cost累加而成

換句話說,假設重新預估每一工作還需要多少人員參與(Resource)、投入多少人力小時(Remaining Labor Units)

這時候 Remaining Labor units * 每資源的單價 會得到該工作的 Remaining Cost

所有Remaining Cost的累加則會得到ETC

B. 假設按照Baseline的規劃繼續下去

計算方式會是

把每個工作的(原始預定的總成本(Budget at completion)-目前的實獲值(Earned value))透過一個Performance Factor折算後,得出各工作的ETC,最後累加而成。

寫成公式時是這樣

ETC = (BAC-EV)*PF

這時候PF又可以有四種假設

I. 樂觀假設

PF=1

這時候我們假設BAC-EV也就是接下來所有還要花的錢。

隱示目前的超支(或under budget)非常態,往後將能遵循原定計畫進行。

舉例來說:假設原來預估100人力小時的工作,目前完成度達20人力小時的權重比,那ETC= 100-20 = 80人力小時。

這方式不考慮達成這20人力小時權重比的實際投入狀況。

II. 客觀假設

PF= 1/CPI

這是透過目前的成本使用狀況 (CPI是花錢的效率,代表每一塊錢投入所獲得的價值)。 目前假設效率只有80%,就假設此效率會延續發生。

舉例來說:假設原來預估100人力小時的工作,目前完成度達20人力小時的權重比,而CPI=0.8。

那ETC= (100-20)/0.8 = 100人力小時,表示接下來要完成80小時價值的工作其實需要投入100人力小時,因為之前的人力能力只有原本預估的80%。

III. 保守假設

PF=1/(CPI*SPI)

這除了成本使用狀況以外,還考慮時程的進度狀況。

如果成本利用狀況不好 (CPI <1),同時時程狀況也不好(SPI<1)時,PF將為一非常保守之調整權重。 將會計算出非常高額的ETC。

IV. 自訂

PF = 自定值

通常用於甲方評估乙方績效時,所於合約中預先訂義的值。

 

 

實獲值基本公式

時程差異: SV = EV – PV
成本差異: CV = EV – AC
時程績效指標: SPI = EV / PV
成本績效指標: CPI = EV / AC
預估完工成本: EAC = AC + (*BAC-EV) x *PF
完成百分比: Performance % Complete = (累計的 EV) / BAC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