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財報,其實是一個「滾雪球」的循環

組織的財報,其實是一個「滾雪球」的循環

我認為組織的財報,是一個「滾雪球」的循環。本來想說「企業的財報」,後來改寫成「組織的財報」,因為所有的組織其實都是這樣,連慈善團體、政黨和國家等等也無一例外。

「投資→回收→更多現金流→更多投資→更多回收→更多更多現金流→....」組織藉著這個過程建立起技術壁壘或規模壁壘,試圖把雪球滾得比較慢的對手驅逐出場。

這是一個強大的正循環,在這個正循環裡,通常什麼都是正面的,比如說:

1. 人才會覺得升職/期權升值空間很大,動力很強,心情很好
2. 人才可以愈雇愈好、愈雇愈多,彼此不斷激勵成長,天天都開心
3. 根本沒空進行內部政治鬥爭,雙贏合作炒自己公司的股價更重要
4. 每個人都更願意雇用比自己更強的人,雇到比自己更強的,等於幫自己打工賺錢

相反地,我們也可以說,做沒有趨勢的東西,雪球大概也就滾不起來。比如說,隨著結婚的人越來越少,婚紗產業的處境也跟著越來越困難,除非你建立起外銷技能,把婚紗出口到海外,否則生意很快就可能掉下懸崖。

在沒有趨勢,滾不起雪球的地方,會進入負面循環:投資→回收不了→現金流變少了→投資縮手/或者直接不投資→又回收不了→現金流又變少了→開始想辦法省成本維持現金流→….

在沒有趨勢的地方,什麼東西都會變成負面的,比如說:

1. 人才會覺得要熬很久,根本無法出頭,充滿負能量
2. 內部政治鬥爭會激烈化
3. 每個人都傾向雇用比自己更弱/聽話的人,這樣比較方便統率他們
4. 雇用比自己弱的人的目的是拉幫結派,提高政治籌碼
5. 最後組織的文化爛掉,自己腦袋也變笨,自己把自己洗笨

如果你看不懂財報、看不懂趨勢,其實也可以從文化反過來逆推。

如果一個組織的文化都符合上面負面循環的特徵,那麼它的財報與生意的趨勢,必然是處在負面循環當中。這是必然的。

我本來想寫「高機率」,後來還是把用詞改成「必然」。因為我根本想不到反面例子,那就這樣了。

千萬要記住人生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做有趨勢的事情。」這也等於市面上常說的:「做會累積的事」、「做有指數性成長潛力的事」。

為什麼美國的中西部與台灣南部的「鏽帶」(Rust Belt,又譯「鐵鏽地帶」,是對美國的自1980年代起工業衰退的一片地區的非正式稱呼。)會鏽?不分國家貧民窟的氣場總是很差?又為什麼某些國家的集體氣氛長期低迷,有些不是?

這些背後其實都有「財報趨勢」在推動。

這不是用「振奮精神」這種唯心的層面,或是「資訊戰」這種無聊的東西,就能改變整個文化的。因為現實世界的資訊量是最大最強的,你再怎麼洗腦,傳播係數也不會贏過「現實」。

反過來說,你只要找到為這個組織找到新成長的大藍海,就有機會改變整個文化氣氛,從負面變成強正面。

最後歸納幾個重點:

(1) 在個人層次上來談,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轉換技能,也能轉換城市,跟上有未來趨勢的地方/產業。你可以自我成長,又能創造價值,福國利民,名利雙收,幹嘛不幹?

(注意,那必須是真趨勢,不是媒體唬爛的假趨勢,例如台灣的AI產業。你可以從上文有提過的「文化檢查法」看看組織內部實際的氣氛如何,來簡單判斷觀察。看看提倡的人是跑去做官、刷媒體,還是忙著賺錢根本沒空理人。)

(2) 如果你處在沒趨勢的地方,又走不了,日本社會與日本文化可能是值得你全面學習參考的對象。大概特徵是:注重生活品質,降低物慾,注重關係和諧,領悟禪宗的寂寥雅緻,領略凋零與死亡之美,追求心靈平靜,不要妄想發大財買房。

(3)如果組織氣氛很差,能閃則閃。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很深。你要嘛選擇1,要嘛選擇2,如果不接受現實,到處找戰犯,這叫「受害者循環」,只是在毀滅自己毀滅世界,沒建設性。

本文轉貼自:Mitter Chiang臉書(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