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談超前部屬的重要性

預防勝於治療,談超前部屬的重要性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目的是在問題發生前先做好預防措施,避免其發生,或者降低發生時所帶來的影響,正是風險管理的精隨。最近閱讀到一篇文章,剛好也提到類似的概念,那就《扁鵲三兄弟》的故事(註1),故事大綱是這樣的 :

---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醫生。有天魏文侯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侯曰:「可得聞邪?」

扁鵲說:「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

簡意是說,魏文侯問扁鵲,他們家中三人誰的醫術最高,扁鵲回答長兄通常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將病源消滅,一般人完全無法感受到他高超的醫術,二哥能在症狀剛出現、還很輕微的時候控制病情,讓人誤以為他只能治小病,扁鵲自己則是在病人痛苦萬分之時進行治療,因為效果最顯而易見,名氣反而傳遍鄉野。雖然經過考究,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應屬於後人杜撰,並無明確的文獻紀錄,不過這則故事主要在提醒世人不要被表象的名氣給誤導,凡事應該探究其背後的根因,並且從源頭根治。

風險管理不外乎事前辨識風險,並做好應變準備,但若要做到「預防」的效果,達到如扁鵲大哥那樣的高超境界,就必須強化「辨識」的能力,找到潛在問題的根因。風險的來源有很多,包括時程、技術難度、外部環境...等,PM可以先做好簡易的分類,再逐步歸納。歸納的方式並無特定做法,我個人習慣使用心智圖表來輔助,如下圖範例。

在上述的分析中,時程掌握度低、架構複雜、新舊資料轉換等風險,都有一項共同的原因是「尚未進行工程細部評估」,隨著後續工作項的進行,可以想見這一項風險的能見度就會漸漸清晰,正因為如此,工程評估的作業或許就可考慮提前執行,避免衍生的問題產生。

此外,在心智圖展開的過程中,還必須考量企業、組織,甚至利害關係人的期望,例如與其他專案的資源排擠、跨部門協作的配合度等,雖然不是所有的風險都能夠被解決,但清楚詳列風險清單,有助於後續應變計畫的擬定,幫助PM和sponsor將資源投注在對專案最有幫助的問題上,同時也有助於PM自己在權責上的釐清。

藉由風險的辨識和歸納後,接著就可以進行發生機率與影響程度分析,找出最需要關注的幾個風險,針對它們去規劃應變策略。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規劃階段將風險考量進去,對PM來說並不是太困難的事,但很多專案之所以隨著時間會慢慢浮現各種問題,部分因素得歸咎於沒有持續更新風險計畫。故事中扁鵲二哥醫術的高明之處,是在病症初期及時下藥根治,也就是當風險徵兆出現時,PM能不能及早發現,並且對症下藥? 

專案規劃初期所建立的風險清單或風險登錄表,應該在專案執行過程中經常去檢視,確認有無風險徵兆發生,或者有沒有新的風險產生。風險檢驗的方式因人因事而異,PM要養成的是超前佈署的習慣,日常生活中可以針對不同事件進行練習。

超前佈署的層次依序為「超前想像」、「超前規劃」、「超前執行」,所謂「超前想像」,是在事件或風險發生前,觀察是否有一些細微的徵兆正在醞釀,有些時候星星之火還沒到需要處理的階段,但可以先去想像事件各種可能的發展,在腦海中進行應變演練,並且持續關注變化。必要時,PM應該將腦海中的資訊記錄下來,此時可以重複執行規劃階段所做的風險辨識、影響程度分析,以及應變策略,此步驟就是「超前規劃」。持續進行超前想像與超前規劃,有助於PM在問題發生的初期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雖然事前的預防可以減少疾病(問題)發生,但就如同某些狡猾的病源具有潛伏期難以被診斷一樣,專案也會有突發的問題出現,此時還是需要如扁鵲般的名醫阻止病情擴大,並進一步醫治改善。這一類的問題通常處理的時間緊迫,影響程度可能也不小,如同外科手術般出手必須精準,所以事前的準備工作勢必不能馬虎。若要確保專案有足夠的能量處理突發狀況,PM在規劃階段必須將風險應變的成本納入考量,包含應變小組成員、軟硬體資源(例如網路服務可能須異地備援)等。

《扁鵲三兄弟》雖然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專案若能做到像三兄弟一樣有不同層次的醫療專業(風險控管機制),相信就能處理大部分的風險和問題。至於醫術與名聲的落差,某方面來說,和PM是否懂得自我推銷有關,若能適時在sponsor面前展現自己超前佈署的成果,反而能獲得更大的肯定,畢竟在老闆眼中,「排除風險的是先知,處理問題只是日常」。

註1 : 相傳扁鵲原指黃帝時期的一位神醫的名字,但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秦越人醫術廣為推崇,民間便對醫術高明的醫生敬稱為「扁鵲」,因此後續也有許多關於扁鵲的各種故事流傳,難辨真假,司馬遷的《史記》里亦有扁鵲為齊桓侯看病的故事。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