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What to Change? (Part 3) ─ 遞延效應的影響

上回談到專案規劃時期估算任務期程的邏輯。在普遍認為「任務準時完成=專案準時完成」的管理思維下,任務的執行者會將安全時間估在自己的任務時間裡,以確保達成對任務里程碑的承諾。其實不只是執行者如此,專案經理在嚐到幾次專案不準時的苦頭後,也開始會再把安全時間塞進專案時程裡。但說實在的,假設一個專案可以拆解成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任務,真正有技術難度或容易遇到困難的任務其實不到一半。這麼說來,在每個任務都放置安全時間的情況下,專案可以穩穩當當地執行完成的機率應該要比實際來得高才是。……………是嗎?

What to Change? (Part 2) ─ 任務時間的估算

上回有個朋友閒聊時問我:你從家裡到公司上班的路程需要多少時間? 記得那次只是憑感覺估算一下:嗯… 大概15分鐘左右吧! 這裡指的“大概”,是依每天上班的經驗得來,所以是個平均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車況順的時候,也許10分鐘就可以飊到公司樓下,有的時候需要花個20幾分鐘,路況差的時候也許更久。反正只是閒聊,以可能性最高的時間來抓平均值最能表達我每天的上班狀況。 可是,如果估的這個時間會跟我個人績效扯上關係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一回公司邀請了一位自巴西前來交流的顧問,為了確保Workshop

What to Change? (Part1) ─ 專案環境的不良多工

埋首在專案的工作內容之際,你可曾留意部門目前總共有多少專案/工作正在進行? 這,是我在接觸一個專案環境時,第一個想了解的問題。曾經針對一些企業做過訪談,問到組織是否有不良多工的情況時,受訪者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否定的。由於對大多數的主管來說,追蹤進度的主體是專案,既然專案經理大多時間並不是親自動手執行的人,手頭上有2~3件專案,是合理的工作負荷。然而,如果專案經理們所用到的資源是同一群人,那麼,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TOC乃是關鍵鏈之母

文字、圖片by Mia Chang 關鍵鏈,聽過部分涉獵過的人認為這不過是另一個簡單的排程技術罷了…我說,把這樣一套完整的方法歸為排程工具之一,著實可惜了。再者,單純將它視為工具或手法的人,似乎還沒有人學了以後拿它來管看看? 那是因為有太多人只學了關鍵鏈的排程技術,便被不斷湧現的疑惑和設想的障礙淹沒,對於其他配套作法未能深入了解,就像只拿到一個引擎,空轉,自然起不了什麼作用,畢竟整個機器要運作起來還是得搭配完整的模組和配件的。事實上,正由於關鍵鏈專案管理挑戰了目前現有專案管理的方式,各環節能否同步運作就得更加講究,包括:接到專案不一定要馬上啟動

關鍵鍊系列文章 作者介紹

雖然我與Bryan一直以來都很努力想把我們知道的東西寫出來。 但畢竟術業有專攻,有些東西在我們沒機會深入研究下,始終了解的也只有皮毛。 所以呢,我這幾年也一直積極的想要找些不同領域的朋友,請他們一起寫些東西,好把他們的心得與知識也分享出來。 這次則很高興邀請到對於「關鍵鍊」這議題有研究的Mia Chang,要來幫我們分享一系列她對關鍵鍊的相關知識。 Mia是台灣少數有協助過公司組織導入關鍵鍊的顧問,相信在此議題上必然有些不同的心得與經驗。 我自己都很期待能讀完她全部的文章 (看自己功力能不能提升一個甲子甚麼的 :P) 總之,她的新文章,我會協助在此

柏瑞多與80-20法則

很多人都聽過80-20法則,這法則描述資源分配極度不平均的現象,例如80%的財富被20%的人所擁有(事實上可能更為極端)。而讀過PMBOK的人,對於品質管理這一章提到柏瑞多圖(Pareto Chart)應該也有印象。這兩項發明,都來自同一個人,就是義大利的經濟學家柏瑞多(Vilfredo Pareto, 1848-1923)

專案管理的狙擊戰術

最近Discovery Channel有個節目在介紹狙擊手,這些受過特殊訓練的士兵,槍法神準又能冷靜沉著地執行任務,真是超酷的!上網查了一下,發現不少挺有趣的知識。狙擊手的原文是Sniper,是來自Snipe(鷸科)這個字。這類鳥多居住在樹林中,感官十分靈敏,動作也非常迅速,所以要獵到他們相當不容易,獵人們必須偽裝自己,隱匿於林木之中,並且一定要一發命中。所以部隊中執行這類精準秒殺任務的人就稱作Sniper。現代的Sniper有多厲害?目前實戰狙擊的世界紀錄,是由2002年加拿大陸軍的Rob Furlong在阿富汗行動中創下的。這人在2,43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