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案治理

《超速變革》閱讀心得

這幾日看完了John P. Kotter的最新作《超速變革》這本書。 我之前讀過他《領導人的變革法則》這本書(很不錯的一本,但可惜已經絕版),對於他針對組織變革的概念非常認同。 尤其他提到領導人在變革前要花時間努力建立危機意識,跟我的經驗完全吻合。 我自己在很多企業協助推動專案制度的變革(這類變革通常都會影響整個公司層面),也發現只要公司高層在前期沒有花足夠時間由上而下的溝通「為何要做這類事」、「為何是現在這時間」、「為何這麼急迫」,結果通常就很難讓人滿意。 要不是會因為大家重視的問題不同而在方向上逐漸失焦,再不然就是中階主管因為工作增加而反彈。

專案經理必會拿捏的藝術:關於授權

最近很少接觸技術類的內容,都沒什麼機會撰寫一些深入技術面的內容跟大家分享,只好跟大家分享自己在管理上的一些經驗,讓同為IT人的大家參考參考,在講這個之前,我還是必須要先聲明,管理/領導的手法百百種,不見得我的方法適合用在每個場合,大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與案例一起討論討論。 我想我可以有這麼多機會學習,去碰壁,我都要感謝我的主管R先生跟N小姐,由其是R先生讓我有很多的機會嘗試各種管理手段,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學習,這樣的經驗真的很珍貴,而我也希望這樣的經驗可以給各位做為參考。

如何帶領團隊往正確的方向衝?

三年多前我剛進入兵荒馬亂的環境,承受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時,老闆古哥對我們部門說了這麼一段話: 『唯有不斷的進步,超出業務單位的想像,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掌聲,也才不會被業務單位壓著打。』

《Google模式》閱讀心得 - 塑造讓成員能自我判斷的文化

這本書我目前其實才看到第二章。 這篇(以及後續可能的篇章)不是書的導讀,只是我針對其中幾個論點,我衍生的一些想法。 甚至這些要點之間恐怕未必有什麼連帶關係。 只是看了覺得有趣,所以寫下來。 一方面方便自己記憶,一方面大家不嫌棄的話,也可以順便看看。   1. 關於自我判斷的文化塑造   過去總聽很多人宣稱, Google是個完全任由工程師自由做自己想做事情的公司 - 因為它們給工程師絕對的自由,所以創意以及偉大的產品才能因此產生。 我自己因為沒深入了解過Google,所以我無法評論這論述的真偽。

《動態競爭優勢時代》讀後感

這本書是前兩週天下出版的編輯部送給我試讀的。 不過在剛收到她的推薦Email時,因為名稱看起來很硬,讓我有點意態闌珊。 不過編輯信中還提到這作者的概念跟我們七月出的那本〈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掌握關鍵職能,迎向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很類似,只是這本書是從企業經營策略的角度出發。而這點吸引住了我... 「原來,我們的想法也有國外的大師用不同的面想闡述過嗎?」這讓我被誘惑住了,所以就趁著週末把這本書讀了一遍。(說起來我意志力還真弱XD) 這本書的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名叫莉塔・岡瑟・麥奎斯(Rita Gunther M

組織為何會慢慢讓人失去同理心?

最近有個老闆來找我們,希望我們能幫忙他規劃一個講座。我說,『關於甚麼題目? 專案管理的知識嗎?』他搖搖頭說,「我們內部已經有設計很嚴謹的管理流程了(得意貌),只是我覺得我的員工常常相互推卸責任。 部門之間的隔閡也一直很嚴重! 很多人事情只做一半。 明明多用心一些,幫其他部門多擔待一下,不是能讓事情更圓滿嗎?」

阿婆問路最終章 - 如果樂觀悲觀都不對,到底PM該怎麼辦?

上次在 阿婆問路與天期預估的進階版 的最後提到,若你考量到人性的弱點後,你會發現無論是樂觀預估或是悲觀預估,專案最後產生延遲的狀況都不會改變。 所以我在文章最後丟出一個問題:「如果預估的樂觀與否跟專案能否順利完成沒有正相關,那作為一個PM到底該怎麼辦呢?」 :D 這篇就要來談談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