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案治理

沒有壞人;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

最近家裡的冰箱無預警的壞了。 我找了位維修人員來看,拆開來看了半天,最後跟我說是壓縮機壞了,換個新壓縮機要$7000元。 想想修理並不划算,所以就上網訂了一台新的冰箱。 PCHome效率很好。 下訂沒兩天,電器行的人員就跟我聯絡了,說他晚上會送到。 到指定的時間,果然電鈴準時的響起。 只是開了門後,就開始有點奇怪了。 因為,怎麼久久都沒見到人上來? 雖然我住的地方沒有電梯,但畢竟只是二樓,冰箱也不是超大台那種,半天都沒動靜實在古怪。 我穿了拖鞋探頭出去看,發現一位年輕的女性在樓梯的轉角指揮。 而後面則是跟了一位約30

動機,單純的力量 (單純嗎? 唔,我可不確定…)

最近看完了動機這本書。 這本書談的是人的工作動機及組織激勵。 書的架構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談的是關於激勵理論的崛起與式微。 後面兩個章節談的則是他認為更好的人力管理做法與一些技巧。 本來我很少寫讀書心得的。 但是這本書在看後半段的同時,我一直有種隱隱不對勁的感覺。 這跟之前看那本「Peopleware」時有類似的感覺。 之前讀Peopleware時,只是直覺上覺得怪怪的。 但這次,我讀到後面章節時,因為剛好跟我這幾年的經驗有著明確出入,所以很明確的查覺到這不太對勁的感覺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思考了數日,想藉這篇文章摘記幾點書中的內容,也想順便談

組合管理之 三個關鍵

  上篇提到專案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這件事情,也提到組合管理這件事情需要的是「使命」、「組合篩選機制」、以及「專案監控」三個層面的機制。 「使命」這部分最難,沒有這東西任何管理機制都可能徒勞一場。 但也還好,因為這畢竟不是我們大部分的人能夠去左右的東西,往往是公司的營運團隊會去傷腦筋的事情。 但對大部分人而言,了解組織的最終目標卻還是有必要,畢竟這是一個我們隨時檢視做的事情是否有對應到大方向的一個主要指標。 換言之,這東西確定後,才能轉化成所謂「篩選機制」,也就是用來評量某一專案到底是否值得做

太多領導‧太少管理

我自己這幾年一直有個感覺,總覺得我們的環境太過於著重「領導議題」了。 而且總會在談論這議題時有意無意間把「領導跟管理」拿來比較。 這讓我一直覺得有種隱隱的不妥。 以商學院或是管理學院為例。 通常商學院都會有「管理概論」之類的課題,課程中都會拿「領導與管理」來做分析。 老師上課時,都不免俗的暗示「領導好於管理」。 比方說,會提「領導人代表靈活、有魅力、帶領團隊」;而管理者則在刻板印象中帶有「照章行事、不講人情、always play by the book」的印象。

所謂專案組合管理 (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這篇也是我在集團內部PMO宣導用的文章。 談的是一個一般人會比較不熟的名詞,也就「專案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這個名詞。    

PMO使命之 專案成熟度提升

大家或許好奇,到底甚麼是「專案管理成熟度」? 成熟度高、與低又差別在哪裡? 主管常有迷思,以為讓專案成功就給PM上上課就好啦,或覺得成功或失敗都只是PM一個人的問題。 但其實沒這麼簡單,專案問題其實多是系統問題… 本文就要好好談談,到底啥是「專案管理成熟度」…

產線化的創意管理

Aaron的研討會中,還有一樣東西我覺得很有趣,這次則想跟大家來分享分想這部分。 他談到自己從福特的生產線領悟出來對於動畫專案的管理與監督的方法。 這可能讓一些人嚇一跳,想說創意的東西能用生產線的概念來管理嗎? 但這也是我覺得有趣也值得跟大家分享之處。 那這次的內容雖然他只是提到在動畫的應用,但是其實在任何專案都可相通。 不過他在研討會對這部分講的很快,大概只花了五六分鐘。 細節其實沒有講到這麼清楚,所以文章中一部分算是我自己聽了之後另外多加補充的。 他在投影片放到一階段時,他起身走到白板旁,用筆畫出了類似的圖案:    (註,上圖跟Aaron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