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案治理

專案績效、PM價值、與公司治理

板上的眾網友可說是臥龍藏虎!這篇很久以前的文章你該去考PMP嗎?最近又引起討論。 大家也如往例一樣,一個話題跳另一個話題;但就結果而言,又是一場美麗的討論激盪。 先是肥蝦兄從經濟學開始,大家慢慢談到PM的價值,最後則談到公司治理的矛盾與風險。 我是覺得最後這議題變得非常有趣。 PM對於組織的價值,是我這幾年很努力想提倡的概念。 專案管理這東西,其實不該把它當成一種學說或是手法。 而該以公司治理,風險管控的角度來看待;換言之,其實一切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經營者與股東。 專案管理其實如同會計一般,是要確保眾人以一種透明且清楚的方法來確保投資穩當。。

文件分享 :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Best Practices

這份文件是前幾年Oracle發出來的白皮書。 不是很長的文件,裏頭簡單的談了關於組織成熟度,PMO的階段,以及PMO的角色定位這幾個議題。 我剛好這幾日整理電腦時翻了出來。 一方面這份是可以公開的文件,二來這篇寫的也算淺顯易懂,想說或許對一些網友會有幫助,所以在此貼出與大家分享。

管理者的印記

甚麼樣的工作經驗最令你難忘?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工作,即使已離開了崗位多年,回頭想起自己曾經付出過的熱血青春,不知不覺就自High了起來?當然,工作帶來的高薪給人滿足,同事間的情誼讓人溫暖(更不用說是辦公室戀情了!),但如果你問我這題,我會說「成就感」才是王道!OK,那甚麼是成就感?我今天不想談什麼馬斯洛需求理論。只是想起前陣子和紐約的老同事閒聊,無意間談到我們在2007年幫客戶設計的報表和操作流程,現在已經被數十間廠商採用,做為專案進度的標準。這感覺只有一個字:「爽」!讓我想起一個電視廣告:一位年輕的建築工人指著摩天大樓,驕傲地跟身旁的女友說:

你的組織有需要PMO嗎?

專案管理這件事情因產業需求終於慢慢開始受到了重視。 不過可惜的是,在台灣很多單位還只是一種跟風的流行。 前幾年大家比賽考PMP,後來企業發現個人證照對公司經營的實質幫助有限,所以這兩年PMO也開始「受到重視」。 周圍開始有些朋友來問我:「我該去上某單位辦的PMO辦公室課程嗎?」。 也有人問我:「我們公司成立PMO並派我去規劃,可是我到底要做甚麼?」,或是「我被指派研究一下PMO成立的事宜,你有甚麼表單可以給我用?」。 看了這狀況,不免讓我又憂心起來。 數年前我寫了篇「你該去考PMP嗎?」、前一兩年我寫了「專案管理的騙局?」都是在談這類一窩蜂趕流行下

醫生、建築師、與管理顧問

回台灣創業轉眼間超過一年了。這一年來,和朋友及客戶閒談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於我所從事的領域,也就是專案管理顧問這件事還是不太了解,但卻聽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找所謂的顧問來協助企業轉型。這些案例說實話,失敗的多,成功的少,不少企業白繳了學費不說,還造成人力時間的浪費,真的真的非常可惜。讓我忍不住想跟大家談談我所了解的這個產業。

團隊運作之 民主不永遠是政治正確

之前寫了一篇跟搬冰箱有關的故事 (沒有壞人;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 那篇談到放任大家的好心流竄時,最後可能反而帶來不好的結果。 這兩天我又想到在11/27日那天第一次上「連猴子都能學會的專案管理課程」時,也發生了一件類似且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活動中,其中兩組有人出來積極的整合大家並做出決策;而另外兩組呢,則是採取集體決策的模式。 在活動結束討論時,我就對同學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注意大家在前個活動中採取著全然不同的運作方式。 有人是權威式、也有人是民主式。 請大家談談你們的想法?』 有趣的事情倒不是大家有不同做法,而是在我丟出這問題後,所有

好吧,我全招了!

老僑前幾天在文章講到過往的顧問經驗,他說: 我不敢說這樣的我們有比別人多知道些甚麼東西。我只敢說我們因為這些經驗,倒有比別人更多對於失敗的體驗與觀察,也有過更多感受到複雜組織所帶來的挫折感與震撼。並因為這些挫折感,在這十年中思考了很多一般書上沒能簡單描述的東西。 這段話觸動了我自己內心一直想說卻難以啟齒的一些事情。這幾年擔任企業顧問,在跟客戶和自己老闆的交手過程中累積了一些感想。我有寫工作筆記的習慣,回頭看看這些筆記,還真有不少是「錯誤檢討」和「事後教訓」之類的自我反省。在管理這個領域,「正確答案」其實很容易找,全都寫在書裡了,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