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案治理

(轉貼) No Cut-and-Paste PMO

這是「非常棒」的一篇文章,原文出自於Project At Work。 談的是PMO建置並沒有捷徑,並非套用一個Best Practice就可以,執行者該考量各類分析、了解「真正」需求,以及量身訂做。 尤其設計要以組織的真正改善為出發點,不能以最大公約數的角度來設計,更不能隨便拿別人的作法來套用。 (我也寫過類似文章,不過不像他這麼直接) 尤其他在文章中,把一些政治議題解釋得很清楚,是任何想建立PMO的主管或人員都該一讀的文章。 --------- by Abid Mustafa, August 29, 2011 Abid Mustafa D

不下重藥 不亂下藥

最近有個朋友在規劃公司的管理方向,列了一個計畫要推動的管理規則,並拿來問我的意見。 我是大概知道他們公司的狀況。 他們是個消費性3C產品的公司,但營運主軸一直不明確,老闆在數個產品線中猶豫不決。 而這也讓各主管對於營運方向有了各自解讀(權勢)的空間。 先別說產品線之間吵雜不休了,光是同一產品中都分好幾派。 有一派覺得案子中功能豐富會是成功關鍵;有一派覺得Time to Market是關鍵;剛好也有一派希望成本管控要很仔細(真巧,金三角各有擁護)。 加上中階主管對於管理的概念很薄弱,法制精神不夠強。 過去都是靠強人來維繫著。  

重文輕武、重武輕文 - 專案與業務該重視誰的爭議

之前版上有朋友提問:「到底公司應該重視PM的意見?重視業務的意見?甚至該重視技術部門的意見?」 我們部落格一直有個好處,就是所有網友都很熱情,每次問題一丟出來,大家都會努力從各種角度給當事人不同的意見。 不過在這議題上,大家的觀點都不太相同;對於權力到底該集中在哪個部門上,倒沒有統一的結論。 事實上,這問題我常被人問到,也常常被考倒。 為何會說被考倒呢? 因為每次別人問我,我的答案都是:「其實我也不知道耶。 這應該沒有標準答案吧? 應該關乎你公司的方向而定!」 哈,這回答很爛嗎? 但老實說,這可不是爛答案;這樣回答也不是逃避問題。 反而是我「

「只溶你口,不溶你手」的管理哲學

上週在客戶那邊開了個長長的會,有多長?大概可以把「魔戒三部曲」看過一遍那麼長。內容也跟精靈族的咒語一樣深奧,基本上就是關於PMIS(專案管理資訊系統)和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之間的整合。不過今天不是要來談這嚇人的技術問題(這些know-how我可是要收錢的!my precious!),而是在會議中有段激烈的討論,牽涉到管理的哲學和心理問題,因此想跟各位分享一下。

白馬非馬,專案經理非經理?談「小PM」的定位

上週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有人從背後拍我肩膀:「嘿!姚經理,好久不見啊!」回頭一看,是多年前的一位老同事,離職後就再也沒有碰面,當下隨意寒暄幾句,沒什麼特別,只是很久沒被叫「經理」了,讓我小有感觸。其實,當年我真正的職稱是「專案經理」,因為我上面還有個「專案總監」,也就是所謂的大PM,我的職權其實很有限,主要就是一個協調者的角色,連員工請假和一千元以上的零用金我都不能批,所以我那時認為「專案經理」應該不能算經理,跟公司其他部門經理在權責上還是有所區別的,但當時的同事各個都是有禮貌的好青年,大家「經理、經理」叫個不停,我體察他們一片赤誠,也就順勢把這頂高帽給

專案績效、PM價值、與公司治理

板上的眾網友可說是臥龍藏虎!這篇很久以前的文章你該去考PMP嗎?最近又引起討論。 大家也如往例一樣,一個話題跳另一個話題;但就結果而言,又是一場美麗的討論激盪。 先是肥蝦兄從經濟學開始,大家慢慢談到PM的價值,最後則談到公司治理的矛盾與風險。 我是覺得最後這議題變得非常有趣。 PM對於組織的價值,是我這幾年很努力想提倡的概念。 專案管理這東西,其實不該把它當成一種學說或是手法。 而該以公司治理,風險管控的角度來看待;換言之,其實一切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經營者與股東。 專案管理其實如同會計一般,是要確保眾人以一種透明且清楚的方法來確保投資穩當。。

文件分享 :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Best Practices

這份文件是前幾年Oracle發出來的白皮書。 不是很長的文件,裏頭簡單的談了關於組織成熟度,PMO的階段,以及PMO的角色定位這幾個議題。 我剛好這幾日整理電腦時翻了出來。 一方面這份是可以公開的文件,二來這篇寫的也算淺顯易懂,想說或許對一些網友會有幫助,所以在此貼出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