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底層邏輯》選摘:拓展人脈的重點不在主動經營,而在「創造價值」

很多人問我:「潤總,你認識那麼多業內強人,你平時是怎麼經營人脈的呢?」我說:「創造價值。」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 坦白地說,我自己幾乎是不花時間來經營人脈的。 我個人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際關係,沒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飯,或者逢年過節送個禮。很多人想方設法地去討好別人或者努力經營人脈,就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幫到自己,這種狀態是不對的。 

《第二大腦》讀後心得:本書特色和帶給我的 3 個啟發

作者認為,所謂的「第二大腦」就像是我們天生大腦的一個「數位副本」,通過數位工具來記錄和備份大腦的思考過程,形成一個儲存在大腦外部的數位記憶體。這種管理和紀錄資訊的方式,通常是用數位筆記工具來實現,例如大家常聽到的 Notion、Evernote、Obsidian 以及 Heptabase。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一款免費的筆記軟體工具「Logseq」作為範例,介紹了第二大腦的實踐方法。如果你本來就有在研究或使用相關的筆記工具,想要有效處理資訊、達成更好的思考、做出更聰明的決策,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來閱讀。我自己身為筆記軟體的重度使用者,這本書帶給我一些不同的啟發

用這 3 種思維開始寫目標筆記,不怕訂錯計畫也不怕沒動力

最近幾次的課程學員一對一訪談中,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類似的問題:「雖然知道了筆記應該以專案、任務為單位,筆記的核心是目標的設定,而不是零散資料。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寫出好的目標筆記呢?」有些朋友會擔心自己在筆記中設定的目標,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目標?如果花了時間做但發現做錯了怎麼辦?也有可能目標寫出來了,但執行過程還是缺乏動力?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幾個類似的癥結點,但癥結所在之處,也正是解決辦法的地方。下面想跟大家分享撰寫個人目標筆記的三種思維,調整一下,我們撰寫目標筆記時會更自在、更簡單、更有效。

解決規劃任務還是停滯不前的防彈筆記新策略:「記錄驅動目標」法則

最近在一個企業的培訓課程中,有位朋友問到:寫了那麼多筆記,做了那麼多計畫拆解,卻也無法確保每一個目標筆記都能夠馬上推進,這要怎麼辦呢?我當下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考觀點:確實,我們就算開始寫下目標筆記,開始收集一個專案的資料,也不能代表這個專案 100% 就是要這樣做,更無法保證我們一定馬上就能推進這個專案。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做這樣的防彈筆記整理還是有一個很重大的意義。

承擔責任感覺好痛苦,不當主管不行嗎?

我要回覆一個來自 podcast 聽眾的提問。來信內容是這樣的:我從小就是個內向的人,求學過程中舉凡需要在眾人面前發表意見或報告,都讓我非常緊張;在職場上也難逃此事,甚至不舒服的感覺更嚴重,會心悸、拉肚子、想吐、失眠。我幸運遇到看重我的主管,會把重要專案交給我負責,這同時也是晉升的機會。但我只要需要上台報告,從知道要上台報告的那一刻就開始非常不安,每天過得非常不開心直到結束報告。

《習慣紅利》讀後心得:改變習慣的好處和 4 個步驟

哲學家威爾.杜蘭(Will Durant)說過一句話:「我們是自己重複行為下的產物。因此,卓越不是一種作為,而是一種習慣。」只要改變我們重複的行為,也就是習慣,長期下來就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那麼,我們該如何戒除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作者分享了四個步驟。

為何採行 OKR 卻沒感受到幫助?史丹佛講師:理想 O 與 KR 這樣設定

OKR 是用來讓團隊或個人聚焦在一個大膽的目標上。O 設定的是一段時間內要達成的目標,通常是一個季度;KR 則用來判斷 O是 否已在設定的時間內達成。OKR 是一種目標設定和實現的方法。它並非一個複雜的系統,但對公司而言可能積習難改。當你初次採用 OKR 時,要準備好發掘出公司的強項和弱項,然後改正你的錯誤步驟,不斷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