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複利筆記術》讀後心得和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知識複利筆記術》讀後心得和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當今的社會,我們被無窮無盡的資訊環繞著,要如何在這片汪洋當中找到一片適合自己的陸地,成為了許多人的疑惑。我認為,今天要介紹的這本《知識複利筆記術》就像是一個指南針,幫助我們在資訊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當我們以為看到了一線曙光

在認識這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一段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小故事。

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最初是源自於 20 世紀的德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在他的一生當中,他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而且,這些著作在當代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他對知識的廣泛興趣、高產出的能力、源源不絕的洞見,全源自於他善用了卡片盒筆記法來進行研究和寫作。

可惜的是,礙於語言的關係,這套方法僅在德國學術圈內流傳,大多數的教學和討論都是以德文為主。一直要到了 2017 年,事情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德國學者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率先出版了一本以全英文撰寫的《卡片盒筆記》(How to Take Smart Notes),用一種易於理解、旁徵博引的方式,全面性地介紹了卡片盒筆記法這套系統。

突然之間,這本書在網路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討論,特別是在歐美各大筆記、學習和研究社群之間,卡片盒筆記成為了一個當紅的熱門關鍵字。從這個時候開始,全世界各地的人終於能夠借鑑魯曼教授的智慧。在我剛讀完英文版沒多久之後,台灣繁體中文版的《卡片盒筆記》就在 2022 年正式推出,我也重新閱讀了一次繁中版,並且大力推薦給自己的讀者和聽眾。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然而,就如同很多讀者之後給予我的回饋,《卡片盒筆記》這本書雖然讓我們獲得很多的收穫,但是,又總有一種「沒有搔到癢處」的感覺。這本書提到了很多「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可以獲得什麼好處」,但是卻缺乏了實戰上面的範例,讓讀者沒辦法在讀完之後直接跟著操作。

套用一個由管理思想家賽門.西尼克(Simon Sinek)提出的「黃金圈」理論來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必須知道三件事:「為什麼、如何做、做什麼」。《卡片盒筆記》這本書充分地說明了「為什麼」要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燃起讀者的好奇心,驅使人們開始嘗試這套方法。但是在「如何做」和「做什麼」的部分只有點到為止,當讀者開始提筆練習時,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卻鮮少能從書中找到直接的答案。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知識複利筆記術》,就是直接幫我們解決「如何做」和「做什麼」的疑難雜症。這本書的作者是朱騏,他除了是卡片盒筆記專家之外,也在軟體業擔任過產品經理以及技術寫手。我當初會認識他,是因為讀了他寫過的數位筆記工具 Obsidian 的系列教學文章,然後訂閱了他的電子報,後來就開始有比較頻繁的交流。他對於卡片盒筆記法的應用方式,帶給我很多啟發,我也很開心能受邀為這本書撰寫了一篇推薦序。

我認為他寫的這本書,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用的操作模式,使我們能夠跳出傳統的學習方法,打破傳統的思維框架,對資訊進行吸收、組織和產出。書中提出的卡片盒筆記系統,結構清晰,易於使用,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整理自己的知識和資訊。

吸收知識

關於吸收知識,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寫卡片」。像是朱騏介紹的寫卡片三種方法,我自己在過去一年多來也經常運用,這些方法同時兼具了實用性和便利性,絕對是不容錯過的章節。透過具體的步驟、範例,你能夠學會如何有效吸收知識,並且轉化成屬於自己的卡片。

像是他在書中介紹的其中一個寫筆記方法「HQ & A」,就是一種幫助我們深度思考的做筆記方式,主要針對自己有興趣、想要深入探討的主題內容做筆記。而 HQ & A 筆記法的步驟有三個:

Highlight → 畫重點:在閱讀或聽講時,用不同顏色的筆或標籤來標示出重要的概念、定義、例子等。

Question → 想問題:對於每個重點,想一個問題,可以是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是想要測試自己是否理解的地方。如果重點是答案,那問題是什麼?

Answer → 寫答案:用自己的話再一次回答這個問題,盡量簡潔明瞭,避免抄書本或講義上的原文。

這個筆記方法有點像是一種「自問自答」,我們在未來就可以透過「問題」來回想「答案」。我認為這樣做筆記的好處非常多,像是:強化我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增加了對知識點之間關聯性的掌握、提高了對知識點適用場景和限制條件的認識、培養了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HQ&A 筆記法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筆記方式之一。
 

組織知識

關於組織知識,書中解決了令最多讀者感到困惑的部分:「我該如何整理卡片?」透過暫存區、資料夾結構、索引編號……等實際的操作展示,我們可以快速學會把寫好的卡片「各就各位」,不再擔心將來找不到,或者擔心儲存卡片的結構太複雜。

像是朱騏在書中就針對最多人困惑的部分「卡片該如何編碼?」,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他會把自己感興趣的、最大的那些主題的卡片,編碼成「1、2、3、4……」這些阿拉伯數字。像是他舉了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你可以把關於水果的主題編碼成「1 水果」,你可以把關於汽車的主題編碼成「2 汽車」。

接下來,當你要寫一個新的卡片筆記,這則筆記是關於「香蕉」,你就可以延續水果的編碼,將這張卡片編碼成「1a 香蕉」。如果你要寫的筆記是關於「水果茶」,它跟水果比較相關,但是跟香蕉無關、也跟汽車無關的話,你就可以把它編碼成「1b 水果茶」。以後的編碼,就用數字和英文字交錯著編碼,比較容易讓我們自己辨認。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要寫的下一則筆記是關於「公車」的話,那它就跟汽車比較相關,所以你就接續汽車的編碼,把它編成「2a 公車」。透過這樣的編碼方式,隨著你寫了越多的筆記,這些編碼就會逐漸成長,變成一串又一串的筆記串列。

每一則筆記的本身紀錄了一個知識,而這些知識又藉由編碼的方式串連起來,就很像一棵大樹長出了很多的枝枒,結出了很多的果實,最後變成了一顆茂盛的知識大樹。所以「組織知識」這件事情,就很像是一個在「種樹」的過程。

卡片盒筆記法是紀錄「想法」與「想法的串列」,而不是「筆記」。

產出知識

關於產出知識,書中也展示了時下最流行的「內容地圖」(Map of Content)的概念,讓我們秉持著「以終為始」的心態,先想清楚自己想產出什麼樣的內容,然後再將自己吸收和組織過的知識,朝向產出的方向更邁進一步。

而所謂的內容地圖,就像是一本書籍的「大綱」。當你已經寫了一長串的卡片和編碼之後,你就可以把這些卡片重新排列成你心目中的大綱。例如你想要創作一篇關於水果的文章,你就可以把曾經寫過的關於水果的卡片,全部都整理起來。透過內容地圖的指引,我們就可以有效且快速地寫出社群媒體貼文、部落格文章、書籍,甚至在未來製作成課程講義、演講文稿……等各種知識類型的產出成品。

妥善運用「內容地圖」來編排和導引自己的未來的新卡片時,我們就可以大幅降低寫作時的阻力。如同朱騏在書中所說的:「如何把寫作的摩擦力降到最低?困難的不是『如何寫』,而是『穩定地知道寫什麼』。」因為我們可以把內容地圖視為一份「草稿」或「文章的半成品」,新的卡片都可以圍繞在這個內容主題上,繼續發展出其他相關的想法。

在書中,朱騏總共展示了四種產出知識的實戰案例,像是職場上班族如何用卡片筆記製作一份報告,還有老師如何使用卡片筆記來製作教學講義,以及學生如何運用卡片筆記來準備考試,最後是自媒體創作者如何使用卡片筆記來創作內容。

由於每個案例都是一個實際成果的展示,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案例來參考。
 

後記:知識複利筆記術適合誰?

無論你是學生、老師、上班族、研究人員,或者是任何需要學習和創新的人,我相信《知識複利筆記術》都能帶給你很大的幫助。你將學會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找到自己的洞見、如何有效地存儲和回顧自己的學習經驗、如何將各種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一個連貫的思維體系。

另外,朱騏在書中也附上了數位筆記軟體的操作展示,主要是兩個最常見的免費軟體 Obsidian 和 Notion。如果你本身是這兩套軟體的使用者,你就可以觀看朱騏的示範影片,搭配著書中的文字說明,更清楚地理解這整個卡片盒筆記法的操作流程。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以應對各種挑戰。這本書將會是你最好的夥伴,陪伴你走過這個充滿變革的世紀,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更好的思考者、更好的創新者。我衷心推薦這本書,並期待你在閱讀和練習的過程當中得到啟發和喜悅。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