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專案管理哪裡最熱:四大海外就業市場調查

對多數人來說,取得像是PMP這樣的專案管理認證主要就是希望有更好的職場發展。美國專案管理協會(PMI)發行的期刊(PM Network)中有一篇報導,針對四個國家在專案管理專業的需求及發展作一介紹,這裡摘錄一些內容,讓大家可以和國內的現況作一比較。雖然數據是針對金融風暴前的統計,但我認為還是有相對性的參考價值。

超激婚禮規劃實錄 - 勝犬必讀!

最近電視上聽到來年是孤鸞年,有些情侶打算趕年底結婚,我對民間習俗的了解只有冬至要吃湯圓,夏至要吃刨冰的認知,不過倒是想跟大家提提我印象中最符合”專案管理”精神的婚禮。  

管理藝術(七)之 降低流言、合適的訊息分享

人類一群聚多會相互分享消息。 這大概源自於遠古時代吧? 在那當時,交換訊息有助於提升生存的機率。 比方說哪裡有食物、哪裡環境產生了變化、或是哪裡有安全的庇護所。 至於現在,訊息交換還有助於彼此之間的感情提升,比方說分享誰跟誰走的比較近、誰升職了、誰有參與了哪些活動等等的各類「八卦」。 基本上資訊交換大多無害,也沒甚麼太大問題。 唯一值得擔心的,只在於萬一資訊交換變成「流言散佈」,那就會有點傷腦筋了。 舉例而言,可能公司發佈一項規則調整。 原本立意良善,但因為大家都不理解為何要這樣,而發佈過程也沒有溝通清楚,那可能會因為這些誤解造成大家胡亂推敲。 甚

管理藝術(八)之 沒有英雄、人員培育與接班計畫

專案是一個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的事情。 也因此,要讓事情長期平順,就要致力於營造一個以團隊為優先的文化、創造一個鼓勵團隊合作的環境,而千萬不要鼓動個人英雄主義。 因為一旦拱出英雄時,長期的發展常就會產生阻礙了。 為何這樣講呢? 因為專案本來就是一個需要不同能力的人,彼此搭配、截長補短、妥協、協商、相互幫助才能達成目標的一種活動。 除非是很簡單的專案(比方說規劃一場員工旅遊),否則幾乎沒有人能從頭到尾掌握所有的知識與能力。 若是很大型的專案,甚至專案負責人都只懂其中一個領域,非要其他技術專家來協助才行。 就拿蓋大樓好了,裡頭涉及土木、大地、機電、消防、管線

管理藝術(九)之 避免發散、一切都跟收斂有關

我自己總覺得,專案管理的概念跟人生很多事情其實是都能連成一塊的。 或許判斷與決策這類事情沒辦法具體量化、也沒辦法變成數據與公式,但若這些概念的核心精神能掌握的好,人就比較容易在各方面成功。 比方說,「收斂」這觀念就是其中之一。 收斂其實比較是個數學上的用字,指的是資料聚合還有集中的現象,英文的用字是Convergence這個字。 若拿到人生或是專案的情境來形容時,我自己的定義是這樣的:在「看似」很多選擇的情境下,去蕪存菁、框架出真正可用的選擇,以便走往想去的方向。 換言之,有時候造成我們混亂不是因為選擇太少,而是因為選擇太多。 甚麼都想要、甚麼都不想

專案管理工具(PMIS) (二) 協同合作不只是共同編輯

前段時間,去看了某間公司自行開發的專案管理系統。 那天會議中,解說的技術人員在台上簡報時,強調的並不是專案中資源管理或是排程等方面的功能。 反而自己先承認在他們的系統上這兩模組不是很強,轉而一直強調以他們開發的觀點來看,他們覺得一般專案真正需求的是並非工作排程、而是「協同合作」的工具。 也因為這樣的思維,他們的系統僅開發了一個堪用(雖然從我的觀點來看,連堪用都還稱不上)的排程介面,而花很多心思在協同合作這領域。 簡報中還舉了他們自身的經歷,強調專案維基(Wiki)、新聞發布(News)、議題追蹤(Issue Tracking)、還有討論區(Discus

管理藝術(十)之 歷史借鏡、能重複應用的才有價值

這是十篇管理藝術中的最後一篇,談的是知識分享的議題。 那在繼續之前,我們可以先稍微回憶一下過去十週談到的幾項內容: - 拉高視野、見林但不見樹 - 平衡需求、別想討好所有人 - 重點掌握、如何抓大放小 - 主動發現、爭取前置時間 - 降低風險、弭禍於無形之中 - 醜話先說、對事但不對人 - 品質管制、追求標準、一致、與穩定 - 降低流言、合適的訊息分享 - 沒有英雄、人員培育與接班計畫 - 避免發散、一切都跟收斂有關 - 歷史借鏡、能重複應用的才有價值 一路走到現在,終於要談到最後一篇「歷史借鏡、能重複應用的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