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本女生教我的事

20121128-01 藝妓

最近我腦中莫名地想起兩件跟日本有關的記憶片段!今天要分享一下我自己關於情緒和思考這兩件事的一些感觸。

剛上大學時我短暫學過一段時間的日文。現在我五十音都忘光了,卻莫名其妙記得老師上課閒聊的一個片段。我的日文老師是一位台裔日本人,她有次鼓勵大家要多讀書,多吸收新知,不是聯考結束後就把書丟到一旁。她提到日本人的閱讀風氣很盛,早上捷運站幾乎每個人都拿著書本或是報紙,以閱讀來打發等車的時間。每個捷運站入口都有免費的報紙雜誌,乘客出站後會把讀過的報紙放回一個箱子裡,讓後面的人可以取閱,非常的環保。

當時我聽到這個描述,一方面心生嚮往,也帶點小慚愧。當時我的觀察,台北清晨上班上課時間在閱讀的人真的非常少,看來在求知方面台灣人確實不如日本人,這是我那時的結論。

幾年之後,台北捷運陸續通車。台北人的通勤方式也多了一個選擇。有次搭捷運,我突然發現,月台上大家都在閱讀(除了我在東張西望)。而且入口處也有人在發免費的報紙,也看到乘客閱讀完後置入環保箱裡。ㄟ!這不就是當年那位日本老師說的景象嗎?

我相信日本的讀書風氣不差,但通勤時有沒有在閱讀這件事,關鍵根本在「捷運系統」嘛!在戶外等公車,颳風下雨不說,還要隨時眺望車子是否到站。就算上了車,也得緊抓吊環,拿出衝浪的技巧來應付車程中的晃動,實在不是閱讀的好環境。另外,關於車站的免費報紙,其實不過是個媒體行銷的管道罷了(雖然裡面確實也有些內容)。

事後看來,其實只要有親切的環境,台灣人也很愛閱讀啊,光以「通勤時大家是否在閱讀」來判斷這個城市的讀書風氣,似乎太簡化了些,因為事情的「表象」以及「成因」之間,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啊!

至於第二段記憶則是之前在Discovery的紀錄片「日本帝國的興衰」看到的。故事是由一位日本妻子寫給丈夫的家書開始。當時日本已經入侵中國,同時也預備對美國宣戰。寫信的妻子是遠藤京子,她的丈夫則是遠駐中國的日軍35師軍官。

阿那達,我今天帶著我們的女兒去欣賞美麗的櫻花。

這是我們第一次賞櫻卻沒有你在身邊。

我好希望這場在中國的戰爭能趕緊結束,這樣你就能回家。

東京一切似乎很平靜,而且大家看起來好像都很快樂,

但很多人都是隱藏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問到,我們為何要參與這些在外國的戰爭,

人們會轉身走開,他們不想談。

而不同意這種現況的人就會被逮捕,

這樣是不對的。

這封信寄出10天之後,遠藤京子就遭日本憲兵隊逮捕,連續被拘禁審問三天,被迫交代親友以及她丈夫的資訊。事實上,她的丈夫遠藤中尉根本就沒機會看到這封信,因為他當時已在中國陣亡。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課堂上或是電視節目裡常常提醒南京大屠殺以及種種日本侵華暴行,當時的我不認識任何一個日本人,卻恨透了日本。大約從大學開始吧,不知怎地我們又開始覺得日本是個有禮貌而且會製造酷炫玩意的好鄰居,偶而還會為廣島長崎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看了這段紀錄片,我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日本很可惡?」、「日本很可愛?」還是「日本很可憐?」其實都是被過度簡化的訊息所引發的情緒,唯一可以確認的事實,就是戰爭中受害的永遠是百姓,不管是戰勝國抑或戰敗國。

世界上最危險的東西,就是被過度簡化的「因果關係」!有權謀的人都知道,沒有甚麼是比這個更能煽惑人心的,只要把複雜的事實簡化,再找個代罪羔羊,便能成為鼓動群眾的最佳武器。遭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就不用說了,最近一位上海朋友告訴我,前陣子大陸反日活動受害最慘的一群人,不是日本人,而是開Toyota車子被砸被扁的中國人。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部位叫做「杏仁體」,它幫助我們以情緒做快速的判斷,原本的用意是避開自然界的危險,但也往往成為衝動和暴力的來源。至於負責邏輯與理性思考的大腦皮質,則總是慢半拍。(請看這篇【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我們可以說,人類原本的設計就是情緒反應優先,理性思考殿後。這也就是要做出正確理性的判斷總是這麼難的原因!

看到文章標題興奮點進來的人,尤其要注意啊!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