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從斷捨離開始整理,先建立以自己為主角的高效生活流程

今年不從斷捨離開始整理,先建立以自己為主角的高效生活流程

最近在 Podcast 節目「高效人生商學院」中,和趙胤丞老師一起聊了「年底如何做斷捨離」這樣的議題,一開始我們從怎麼捨棄、如何丟掉不需要的東西、如何放下過去的焦慮開始談起,不過最後我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結論:那就是最有效的斷捨離,不是一直糾結著要丟掉什麼東西、任務、心情,而是拿回自己的主導權,建立自己決定的使用、處理流程,這時候,自然就會放下那些干擾自己的雜物。

例如我自己多年來有一個購物的習慣,當看到想買的東西時我會先存入筆記,但我會先想辦法把購物筆記任務化,也就是「確定自己未來會如何使用」買到的東西,如果無法先建立這樣的流程,往往就代表這是一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也就不應該買他。(延伸閱讀:我的 Evernote 欲望清單,用筆記節制衝動購物念頭

手機上的斷捨離

我自己多年來一直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更換手機的時候,我不使用那些很簡單方便的「把舊手機資料同步到新手機」的工具,有一個原因當然是我使用的工具都是可以雲端同步的(影音相片、聯絡人、文件檔案、筆記等),而那些無法雲端同步的(簡訊等)通常我也不需要保留。

但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剛好是一個我可以幫助自己斷捨離的機會。一台手機用了好幾年,難免因為一些原因多裝了一些 App、多開啟了一些通知、多了一些雜亂與干擾,這時候,剛好可以讓自己重新建立一個更精簡的工作流程。

所以我會這樣做:開啟新的手機,用我大腦記憶回想一天中自己的工作流程,在大腦中列出真正需要的 App ,然後重新安裝回來即可。

我不會刻意拍下上一台手機的 App 清單,也不會自動匯入上一台手機的 App ,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去重新整理新手機,讓他變成上一台手機的狀態。基本上大概只需要 20~30 分鐘不到的時間,新的一台手機安裝了幾個必要的、我可以想到的 App 後,就能開始正常使用了。

而這樣的過程裡,關鍵在於:

1. 我並非是去思考自己要捨棄哪些 App ,因為這樣的斷捨離思考常常要花掉很多時間,也可能捨不得丟掉很多東西。

2. 我只去思考自己一天當中真正需要的 App ,如果大腦當下無法想起來,就代表並非真正的需要。

我思考的不再是要丟掉什麼 App ,而是聚焦在我一天中想要掌控的工作、生活流程。

後來因為這樣的流程其實很快速就能完成,所以我甚至會每隔一年左右,把手機「恢復成原廠設定」,跑一遍上述的流程,重新建立自己最需要、可掌控的行動流程。(延伸閱讀:我的手機斷捨離計畫,找回生活九步驟

跟孩子一起做斷捨離

最近在幫孩子一起打造他的房間,同時養成孩子自己睡覺、管理生活的習慣。不過這幾年來房間原本是孩子的遊戲室,裡面有很多累積下來的玩具、書籍和相關雜物,當要放入一張新床與家具時,難免需要斷捨離掉不少東西,但是裡面的東西都是孩子的寶貝,這時候要怎麼辦呢?

我先跟孩子討論想要打造一個什麼樣的房間,甚至有一天我們一起討論後,讓孩子畫出一張他自己想像的房間設計圖,然後想像房間中間空出的區域以後要拿來玩桌遊、玩遊戲,也想像房間四週的書櫃要擺上哪些他喜愛的東西,布置成他一進去就會開心的房間。

到了他的床與家具要進住的那一天,我們先把房間的東西都搬出來,讓新的床與家具入住後,接著我們一起討論要怎麼把需要的東西重新放回房間。

但是這時候開始遇到有些東西擺不下的問題,於是我們採取了下面這樣的流程:

1. 孩子先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擺到可以看到的架子上。

2. 接著把需要的書籍、東西、玩具,收納到櫃子裡。

3. 慢慢發現有些東西放不下了,就討論要為了留下來,調整目前設計好的空間嗎?這樣會不會破壞原本留下來的遊戲空間?

於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最後不僅完成房間的整理,也清掉了好幾箱的玩具、書籍、物品,最後覺得從遊戲室變成臥室的房間,看起來更加清爽舒適,孩子也開心。

在這裡我們也「不是」先從思考哪些玩具東西不要了、要丟掉開始,因為這樣去想的時候,焦點還是在物品上,會有很多捨不得的心情,會覺得總會有未來需要的時候。

如果先從「建立我們想要的房間規劃」開始,把這個空間設計先定下來,接著讓物品以符合這個房間設計目標的方式擺放進來,就忽然發現好像也不是那麼難以捨棄,因為一個有大空間可以玩遊戲的房間更重要。

資訊的斷捨離

真正的斷捨離,要以「自己」為主角,目標是打造出適合現在的自己的工作、生活流程。

如果斷捨離聚焦在這個東西要留要丟,是把思考又侷限在物品本身了。

或許比起「我是否需要這個東西」,斷捨離要思考的更關鍵的部分是:「這個東西如何在我接下來的行動流程中被使用。」而不在這個流程中的東西,都可以放下。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篇網路上的好文章、好知識、好方法,內容本身的「好」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在資料到底好不好、有沒有用這個層次判斷,往往就會覺得斷捨離很艱難,每個資料感覺都很好也可能有用,而不知不覺花很多時間在累積資料卻無法好好使用資料。

那麼,如果我們換個問題問自己:「我可以為這篇文章、知識、方法,建立一個我可以使用的流程嗎?」

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無法建立這樣的流程,但這正是我們可以斷捨離的東西。

相反的,當我們思考到資料、知識「如何使用」,並且用這樣的邏輯整理資料,那麼我們建立的就是可以被執行的任務,把他人的內容變成我自己的行動流程,才可以讓這些學習真正對我產生價值。(延伸閱讀:別怕失去什麼,看到好像不錯、好像有用的資料,最好不要收集

先建立以自己為主角的高效流程,就是斷捨離

很多時候我們的斷捨離聚焦的還是「物品」本身,思考的依然是這樣東西好不好、有沒有用?這樣一來,面對一大堆推陳出新的資訊、各種各樣累積的物品,乃至於層出不窮的想法、任務、目標,我們都可能因為「好像都不錯」的想法,而無法取捨,最後卻讓自己的空間、時間、精力都被蠶食殆盡。

今年如果也想做一次的歸零清理,那麼我們可以試試看換一個角度來作斷捨離,這個角度只問一個關鍵的問題:「我的使用、處理、下一步流程是什麼?」,而這個資訊、物品、想法、任務有沒有在我自己決定的處理流程中呢?我決定如何使用它們了嗎?

1. 一個 App 或工具,有沒有在我每天生活、工作想要設計的執行流程中呢?我是刻意為了工具要多一個流程?還是我的流程真正需要這個工具來處理?

2. 先決定我想要的生活空間的行動流程,設計我在空間中想要達成的目標,然後看看這些物品有沒有在我設定的空間行動流程中呢?如果沒有,我需要為了這樣的物品多設計空間嗎?

3. 有很多想要學習、收藏、整理的資料,但是他們有沒有在我接下來的目標執行流程中呢?我需要整理不在自己流程中的額外資料嗎?

4. 每天都接收到很多雜亂臨時的任務,判斷他們是在哪一個流程、哪一個步驟要處理的?或者發現哪些事情不在我的重要工作流程中,那麼我決定如何處理他?

上述的思考,把對物品的斷捨離,轉換成對「以自己為主角的高效處理流程」的思考、設計,但正因為先建立了這樣的流程,我們才能更輕鬆、有效地完成對自己的斷捨離整理。

 

原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