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的騙局?

前幾日,我在Bryan的文章中「 布萊恩參加PMI台灣區教育研討會心得報告 」這篇文章,回應了一小段話。 但後來我越想越覺得「專案管理做為職涯規劃」這個可能性,其實是可以多寫仔細一些的。 畢竟很多人考了PMP,卻發現自己怎麼沒有年薪300萬、也不知道PMBOK的內容該如何應用。 但同時,他們卻又老聽別人說專案管理這領域大有可為,將來會多好多好。 必然有人會好奇著,自己守株待兔是否最後真有抓到兔子的一天? 還是這一切終究只是騙局一場?https://www.projectup.net/article/view/id/341

我不敢說我的「預測」有多少可信度,但還真想以一個「業界」的角度來談談對此願景的一些看法。


我在這幾年,無論是PMIS的課程、幾小時講概念的短暫課程、演講、或是這次體驗營,都會盡量花些時間來談「我所認知的專案管理到底是甚麼東西」。 時間多的話,我也會把一些生活化的概念跟PMBOK提到的章節做個對應,好讓大家對於PMBOK的內容能多些認識。

有趣的部分在於。 無論參加者是否已經是PMP或是否有讀過PMBOK,幾乎不約而同的都會有人來跟我說:「Joe,原來PMBOK的這個章節其實是這意思!」 或是,「Joe,原來這些流程是要這樣用的,我自己一直沒搞懂,之前幫我上課的老師也只是語焉不詳的帶過。」

這是一個在我看來一直很矛盾卻又極端有趣的迷思。 一堆人擠破頭的想要進入專案領域,又考證照或是又想學些基礎技術。 但不知道為何,大家卻老沒自信、總自我嘲弄的覺得那些是沒用的東西?

在台灣PMP快衝破一萬人時,這些迷思與誤解變得更加普遍。 考的人數雖然前仆後繼,但卻又私下竊竊私語的覺得讀的內容是跟現實脫節的。 一堆人變成只為考照卻不求甚解。 最後造成很多PMP除了有一張紙以外,對專案居然完全外行。

加上考試補習的市場前幾年很大,於是各類人都跳進來開班。 而證照班畢竟就是要讓人考上,所以很多補習班的內容更是刻意偏向提供「解題技巧」,反而輕忽了到底學這要幹嘛的核心精神。 再者,在一些補習產業削價競爭下,老師篩選機制也就只以低價為主。 造成有些老師自己不求甚解不說,還竟然跟同學講說:「PMI就是這樣思維嘛。 實際雖然沒用、但你就背下來就是」。 於是,謬誤帶來更多的謬誤,最後造成一堆人都在這個「考照盛宴中迷失了」。

但如同我在很多篇文章再三強調的。 PMP這考試,從一開始就不是設計成一個入門證照,PMBOK其實也不是一本一般人讀得通的著作。 PMI一開始設計這認證有要求一定的工作經驗,其實就是因為「很多知識需要工作經驗來印證」。 這其實也是我前兩年比較不太願意再接PMP認證考試班的原因。 站在補習班的立場,當然希望來的人越多越好,最好阿貓阿狗都進來。 補習班甚至會跟學生講說當兵、或是學生時代的專案都可以算。 就規則而言,或許也不能說他有錯,但老實說我覺得那都是在害人。 來了的人其實100%是聽不懂課程內容的,真的苦讀考上也是浪費時間金錢,因為他/她之後根本無法應用。

這其實也是為何台灣PMP平均年薪別說300萬,甚至還逐年下降的原因。 因為以現在PMP的能力而言,對企業來說PMP認證反而越來越類似一個騙局。 找有PMP認證的人,似乎並不表示他/她具備「案子所需的專業知識與經驗」。

我都跟周圍認識的人講,如果你沒有真的做過幾年專案,別花錢去考試。 編經歷或許能誆過審核委員;讀不懂PMBOK,硬背題庫硬記解題要訣,也總有辦法考過。 但是那又如何呢? 若沒經驗,考過PMP對你將不是職場門票,反而是職場的毒藥。

我自己其實挑履歷已經好幾年都這樣子:如果剛畢業履歷就寫具備PMP認證,那我都直接捨去不用,連找來面試都不要。 原因很簡單:與其找個不知道跟誰學了奇怪認知的半吊子來,還不如找個一片白紙更好。 此外,當事人認為自己有認證,可以談薪水高些。 可是站在資方的角度而言,我願意多付你錢,是付你知識與能力,並不是那張紙。 但沒有工作經驗卻考上PMP的幾乎都不具備我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那何必浪費彼此時間呢? 企業不是笨蛋,它們學習能力可快的。 幾次上當,大家都開始知道,PMP認證不再是一個保證。 這不表示PMP就沒用,有能力的PM得到PMP絕對是加分,企業絕對也願意花重金請來幫忙帶案子。 但是如果考了PMP卻跟有能力不畫上等號時,那自然也不能抱怨考上卻無用這件事了吧。

所以如果大家有印象,我在這幾年的所有文章中,我都一直一直一直努力的呼籲:如果你是真心想把專案管理當成一個職涯規劃時,你該充實的是真正的知識與技能,而非只是想靠考張證照就滿足。 要把知識轉化成如呼吸喝水一般的思維才行啊。


當然,另一個大家會擔心的,是不斷充實這些能力,到底最後有沒有價值呢?
專案管理是否真的可以做為一個獨立的職涯規劃? 會不會專案管理只是一陣流行、日後根本就消失了呢?

我至今還是覺得「專案管理」有可能會變成一個獨立的專業,最終將如同律師與會計師一般。 這也是為何我自己在數年前就整個投入「純」專案領域的原因。 畢竟以現在各產業的型態而言,產品壽命越來越短,企業對於「領導機動團隊達成目標、以及快速面對市場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視。 這些都是PM這樣角色將在各行各業越來越增加的證明。

所以如果你具備一個好PM該有的素質與能力,我是覺得對於接下來10到20年的工作,是不用太過憂心的。 因為不單單只是國防、工程、與軟體這幾個過去重視專案管理的領域。 現在我接觸到的客戶也逐漸擴及到生技、製造業、研發、甚至文創產業。 這表示「機動性」、「成本控制」、「彈性團隊」、「矩陣組織」、或「快速面對市場」的需求確實是個開始在產業間擴散的現象。

甚至我與Bryan一直認為,總有一天,華人圈也應該會出現幾個「專案導向的組織」。 他們有PMO等中央單位來設計並整合組織的規則、工具、流程、架構、人員,一切制度都以打破Silo並「促進專案成功」為核心目的。 換句話說,這類組織必然需要大量專業的PM團隊,無論是帶案子、或是協助整體規畫。 如果那天真的到來,當PM應該是進入高階決策群的一個捷徑才是。


但我也得提醒,PM的需求一定會有! 但專業PM或是PMO等組織是否會成為普遍的需求? 這我不敢說一定會如此,尤其在華人生活圈中可能最後僅會產生極少這種有系統的組織都說不定。

這是因為,組織要發展出全面的專案管理制度,有幾個關鍵因素需要存在:
1. 公司專案數量多、或是專案規模龐大
2. Time to Market極端重要
3. 有外包且合約是很重視的文化
4. 沒有外包,但有大量的人力資源需調度
5. 公司有長期的願景、希望有制度、並增加透明度
6. 法規的要求

華人經歷百年的動盪與內戰,也因此很多公司的老闆並不期待創造甚麼百年基業。 這也造成一些公司在管理上的投資決策並不考慮長遠。 這無關對與錯的問題。 就如同體驗營活動中,做一次的案子、跟你要長期重複的案子,在很多決策上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雖然我們都覺得專案需求會越來越高,但是這片土地是否會出現極度重視專案文化的組織呢? 這是我們還待觀察的地方… 雖然未來如何不敢說,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於專業技能的持續投資。 一來是因為我覺得專案的很多知識其實很有趣;另一方面來說,專案的思維跟技能其實可以用在各種生活層面。 其實專案管理不過就是做事情的方法而已,讓你提升事情的成功率;學會後,你完全沒有損失的。 但精通後,萬一將來環境的土壤成熟了,你有經驗、有能力、又有證照,絕對比別人有機會嶄露頭角。 萬一土壤不成熟,當你具備這些思維架構下,還是可以在別的領域獲得成功。

而且,我很相信「亂世出英雄」這件事情。 當環境還沒成熟時,才有機會做出別人尚未創造的大業。 當不存在標準與趨勢時,我們或許反而能自由的設計出一個合適於華人社會的組織、環境、做法、甚至職涯趨勢,而非等有人創造出後我們才去加入。 換言之,就是因為現在還沒有這樣成熟的土壤,你我才更該把握機會學透這門學問,這樣或許更有機會讓我們這些「草莽」闖盪出來也說不定!

像我自己,也在透過現在PMO的實作中來摸索,並希望開創一些日後別人能Follow的東西。 我不知道最終是否能開花結果。 但有時候與其甚麼都不做最後後悔,還不如努力投入的做到最後吧! 就算失敗,也是會有些東西留下來的。

所以,有興趣如我一樣賭一把的人,請繼續自我充實。 在你我有生之年,應該會有風起的一天的!


延伸閱讀
你該去考PMP嗎?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