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筆記,是擴展思考的引擎,而非只是記憶的系統

寫筆記,是擴展思考的引擎,而非只是記憶的系統

多年前,我在書上有一句話很受讀者喜愛:「記住,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多年後,持續了夠長時間的筆記系統與習慣後,我開始感受到,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記憶的整理系統,而是來自「寫筆記」這個當下行動自身。

寫筆記這個行動,就會開始擴展我們的思考。

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情讓人充滿焦慮,網路上資訊爆炸將我們的注意力四散,我感覺自己的大腦經常陷入過載的狀態。這種狀況就像眼前擺滿了手機,而且每一個都亮起來同時要求我立即處理,我會感到很疲憊,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有次在我的時間管理課程中,有位學員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我一直完美主義作祟,做這件事情,腦袋中擔心想著另外一件事情,這時候該怎麼辦?」其實我自己也常常會有這樣的心情,腦中不可控的同時冒出好多想法,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困擾呢?

我的答案可能很簡單:動手寫筆記吧!

這也是我在《防彈筆記法》一書中的核心衷旨,不是要建立很複雜的系統,而是要練習寫筆記的方法。

是的,就是動動手,將腦海中的想法碎片直白地寫下來。這是我常常使用的方法,而且對我來說很有效。

那一次課堂上,我提議說:「可以隨時在旁邊打開著自己的筆記工具,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擔心另外一件事情,就把腦中的擔心直接寫下來,再回到原本的事情。」

有時候硬逼自己不要去想,反而會忍不住想得更多,不如就移出到大腦之外的筆記,讓筆記成為大腦的擴充,幫助已經承受不住的大腦找到緩衝的空間。(延伸閱讀:我如何將負面情緒寫進防彈筆記系統中?這樣做任務更容易推

而且,動手寫筆記,讓腦中煩惱移到白紙黑字上(或是數位頁面中),除了清空大腦外,還有幾個好處:

  • 寫筆記,讓思考可以延續
  • 寫筆記,幫助思考更複雜的問題
  • 寫筆記,透過行動來刺激思考
  • 寫筆記,讓我們創造自己的重新思考

很多時候,這讓寫筆記超越單純的記錄與整理,發揮真正擴充大腦的用途。而且實踐起來,比要設計複雜的記錄與整理系統更簡單。

開始寫,就好了!

寫筆記,建立連結,進行延續思考

有時候當我們說筆記可以幫助思考,其實不一定是什麼很玄妙的原因:

只是因為當一個想法被寫下來,就有機會跟下一個想法連結組合。

這讓我們的想法不是每一次都從零開始,而是「慢慢累積」出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個專案的規劃、一個深入的論述。這樣思考的流程會更加簡單但有效,每次只要想到一點點,但如果能延續串連,就會形成夠大的脈絡。

而這就是寫筆記的用途之一:延續我們的思考。

就像我自己在撰寫部落格文章的工作流程中,常常就發生這樣的例子:

有時候在工作生活中,我的腦袋會忽然迸出一個啟發、一個問題,或是一個簡單想法,我就先把這個因子寫下來。但是這個當下,我不會想要花時間展開,如果沒有其他想法,就保留一個單純的問句在筆記也很好。

接著,有可能在接下來某一天的閱讀學習過程中,讀到一篇文章,準備寫筆記時,發現跟前幾天留下來的那則問題筆記很像,於是就藉著這篇文章的學習,開始延續著之前問題,寫進同一則筆記,發展出下一階段的思考。

說不定,接下來這個想法也沒有特別發展,筆記就留在那邊,但是有一天可能因為某個新的工作經驗,呼應到了之前這個問題,發現之前已經做了一定的累積,只要捕上新的經驗,就能發展一個新方法,或是寫成一篇文章了

這裡面沒有什麼很複雜的技巧,也不一定需要很厲害的工具,就只是單純寫下筆記,就能幫助思考延續下去。

這樣的延續,就能幫助我們在更長時間維持一個更深度的思考過程,或是透過不同思考的組合來發展創意靈感。

如果沒有寫筆記創造的延續,前面那三個階段不同的想法、學習與經驗,往往就會各自隨風而逝,激不起任何漣漪。

這樣的延續思考,對專案、目標的推進也很有幫助,很多事情我們當下不一定能想出解決辦法,但是先寫下來,下次遇到類似資料、想法,就補充回原本的目標筆記,讓想法延續下去,這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規劃出可執行的專案目標,也不用每次計畫都從頭想起,或是不要讓每個想法都變成新計畫。

例如這篇文章,就是我延續了兩個月的想法,最終產出的我曾在閱讀一些文章時,筆記下了「筆記能幫助擴充思考」的想法。後來陸續在這則筆記上更新一些思考。最近我上了一場課程,在那裡,一位學員問到:「如果心中的完美主義作祟,做一件事情時總是想著另一件事,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與我以前的這則筆記相互呼應,點亮了我腦海中的燈泡,激發了這篇文章的產生。透過筆記,我們將零碎的想法串連在一起,使其綻放出思考的火花。

寫筆記,釋放大腦,推進複雜思考

現代世界知識的複雜性,和我們每天被要求處理的資訊量,乃至處理一個專案的複雜度,往往已超出了我們一個人大腦的處理能力。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擴大我們的思考力,以適應這種變化。

把「寫筆記」作為第二大腦,就是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方:

而第二大腦的目的,不只是記住複雜資料,也是幫助我們進行更複雜的思考。

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使用所謂的第二大腦工具,是否會導致我們原本的智力退化?這取決於我們只是用筆記記錄,還是用筆記思考。(延伸閱讀:2023 三步驟建立第二大腦,強化大腦記憶,不會拚命寫卻記不住

當進行複雜思考時,用筆記來輔助,讓我們可以處理大量資料、繁雜流程、多重經驗,而寫筆記的過程,會讓思考的深度最終留在我們的大腦中,也會帶來更平靜穩定的思考。

平靜穩定的思考,看似平凡,但是面對複雜的焦慮時,能夠安心下來好好想一想,卻正是我們最需要的。

例如,多年前我在面對自己完全陌生的親子溝通時,我先透過寫筆記來增強自己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尤其當我一開始完全無法判斷時,我先把各種問題寫下來,嘗試慢慢寫出我的詮釋,並且寫下我的實踐。(延伸閱讀:解決規劃任務還是停滯不前的防彈筆記新策略:記錄驅動目標法則

當我將與孩子的對話、觀察到的情緒反應,以及我的想法和感受,都寫下來。雖然一開始這些筆記不一定能直接形成一個明確有效的專案計劃,但它們卻成為了一個我可以隨時對話和參考的對象。

我可以常常回到這則筆記去呼喚之前發生過的問題、之前有過的經驗、之前有過的思考,現在遇到問題的我就可以跟過去的我對話,而且是發生過數十種問題的我對話,這讓我可以在親子衝突中冷靜下來,並且用更完整的多重視角去看待一個本來就很複雜的溝通問題。

不敢說我每一次親子溝通都能處理的很好,但是有了筆記這樣的對話者,我覺得自己可以想的更深,想的更平靜,但也看的更透徹。

最重要的是,在做這樣的複雜思考時,大腦不會爆炸。

寫筆記,留下印記,刺激思考

要有靈感的刺激,要先有想法的醞釀。

透過動手寫字、打字或畫出想法,我們將大腦中的思考變得具體,讓思緒得以停駐,留下脈絡與痕跡這一動作看似簡單,實則意義重大。

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創造了記錄,更在大腦中強化了目標與問題意識。

此後,當我們從事其他活動時,這些記錄就像種子般發芽,在不同的思考與經驗中相互呼應,形成連結,進而激盪出新的想法與靈感。

不久前在一次課程心得的回饋中,有學員課後問我,要怎麼寫出有創造性思考的筆記呢?

我的回答是,要先寫下沒有創意的想法與問題。

很多時候面對一個需要靈感的企劃、文章或是專案問題,腦中想要等到有好想法再筆記下來,可是怎麼樣都擠不出更好想法,變成卡在那邊,什麼都沒寫,後續也什麼新靈感都沒有出現。

這時候,可以先把不好的想法,還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都「寫下來」,不是要寫出多好的內容,而是「寫下來」這個動作本身,會讓這個想法與問題在大腦中留下真正的印記。(延伸閱讀:不要這樣列寫作計畫,幫你不拖延完成論文、書籍與部落格創作

接下來,反而應該離開這件事與筆記,去做其他的事情,可是大腦中留下印記的東西,就會在經歷其他行動的刺激下,忽然碰觸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自己想到文章靈感、想到專案問題解決辦法的過程,往往都是這樣而來。

寫筆記,創造解釋,重新思考

我們在準備教別人時,自己會學習得更好。而寫筆記,就像要教會自己的過程慢慢會從只是記錄想法的筆記,持續累積修改,變成詮釋給自己理解的系統。

我們把他人的內容用筆記整理成重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撰寫,為了「教會自己」開始思考內容的邏輯結構,這些過程,都是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腦袋中模糊的想法,並在寫的過程中,真正架構出我們的重新認知。

我們在進行著一場自我對話,這場對話讓我們更深入思考原本模糊的概念,並將它們重新組織,形成我們自己的認知結構。

這時候,寫筆記從被動的整理外在資料,變成其實是主動的在建立我們自己的認知世界了。這是寫筆記真正的創造性。

Anil Seth 教授的「受控幻覺」理論主張:「我們的意識並不是對世界的透明窗口,而是我們大腦對外部世界的最佳猜測。」意思是大腦在覺得自己看到、聽到、理解到時,並非只是透明的接收外在訊息,而是先有大腦的猜測,於是看到我們其實想要看到的東西。

透過寫筆記,我們在繪製這一「受控幻覺」的輪廓,同時也在塑造自己的意識世界。我們看似在更好地了解外界,其實是在用寫作的方式創造了新的自我與世界認識。

寫筆記,最終幫助我們建立這種自我認知意識,有時候確實像是幻覺,但是是積極意義上的幻覺。

就像一則有效的日記,不會只是那一天的流水帳,而是我對那一天的認知,這些認知串連起來,塑造出未來的我對待世界與自己的方式這是積極意義上的日記,不是記錄過去,而是塑造未來。(延伸閱讀:2023 試試看開始這樣寫防彈日記,小改變讓你的日記聚焦出目標

這是筆記的積極意義,也是筆記不只是整理,更應該聚焦在撰寫的原因。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