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學的是情境、而不是精準的死背公式

管理要學的是情境、而不是精準的死背公式

最近我注意到一個現象,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這其實也不是甚麼新議題了。 之前有寫過一篇叫物理忌妒的文章,談的是經濟學上的迷思 → 很多人希望把經濟問題以物理學的方式找出一些定理,並以數學的方式來加以統整解釋。 但經濟學其實涉及人的心理變動,而人心並不是數學公式能加以標準化的東西。 也因此過去幾十年來,過度偏重數學性的經濟學,其實有走偏的傾向。

在那文章中,我提醒大家在管理議題上也該注意類似的盲點,不要急著想把複雜的議題簡化成單一答案。 但我後來還是不斷發現,很多讀者來我們這邊、讀了我們的論點,不免會被我們的觀點影響。 要不是想簡單地把我們文中結論直接套用在他生活中所有情境裡;再不然就是會針對我們講的某點,拼命跟他自己過去讀過的書或是經驗比較。 一旦發現我們文中結論與他自身經驗不完全相同下,就會直覺認為有一方是錯的。

但我始終覺得,這兩者都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因為管理學其實不存在標準答案,其中的原則,往往僅是「機率較大的一個做法」。 合適與否則涉及「情勢的研判」,以及在該情勢狀態下「自我價值觀的選擇」。 這是大家在讀所有管理類文章時,要持續自我提醒之處。 因為在特定情境下,一些原則會是對的;但在另一類情境下,那些原則就未必適用了。

所以不能死背答案,更不能認為你找到了一個全世界通用的標準答案。

以我們的文章而言,有些原則我們提出來,是一種我們的做法與選擇。 這其中不免有我們主觀意識、經驗、環境、以及偏好。 換句話說,各位讀者在讀我們文章時,最需要去做的不是背答案、也不是比較誰的答案好,而是理解那些情境、捕捉思維與推導的過程、並讓自己了解那些原則的適用性

你若想真正學會管理與策略,你不該一下就把目光放在結論上。 因為結論往往是從情境逆推而來。 你得見林、才能了解整個局。

局是很重要的一個字。 我們無論寫文章也好、上課也好,始終很重視去提醒大家注意整個「局」的狀態。 方法、知識、手段、技巧,都只是在看透局之後處理的手法。 但若你看不懂整個「局」,你學任何方法知識都是無用的,甚至有可能會讓你自己更混亂。

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諸葛孔明。 他之所以是名軍師,並不是因為他兵書背的熟,而是他能「因地制宜」。 有時候用水攻、有些時候用火攻、有些時候用空城計。 這絕不是背條文、背原則、背答案的結果,完全是在當時做了「整體的觀察」,甚至「揣摩敵人心思後」的反應。 雖然兵書中必然會教些大原則,但戰爭不可能直接套公式,終有例外、也多有策略變化。 這在管理學、人際互動上也是一模一樣。 事實上,就我自己而言,這也是這類非數學的事情最迷人之處。

所以,我們最怕大家去死背某個結論,我更怕大家把事情過度簡化成「二元的分類法」。

這也是很多讀者常犯的毛病。 比方說,我們說「某事不該做」,大家會自己結論說:「那就是表示某事應該要多做」。 Joe說組織民主有害,所以我就要當個專斷獨行、兇猛嚴厲的壞老闆。 Bryan說講「自己是來做事而不是做人」的人容易被攻擊,所以我都當個爛好人。 但這些恐怕又未必是我們文字的意思了。

畢竟「不該做」不等於「要多做」;非黑並非就一定是白,黑與白之間還有很多的灰階啊。

你反而應該試著去思考我們觀點背後的核心意義。 為何Bryan會說「自己是來做事而不是來做人」的這種人容易激起眾怒? 是所有情境、還是特殊情境? 你自己處的是一般情境、又或是處在一個可以這樣做的情境? Joe提到了組織過度民主下的缺點,但組織適度民主絕對也有優點。 你是否有全面的思考過一遍? 並想想自己現在的組織到底缺甚麼? 並從中得出「在現在情境中,到底該民主多些、還是極權多些?」這樣自己的判斷?

這類問題很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你若願意花時間把整個局想過,你會發現,原本一個看似非A及B的選擇,其實通常A與B中間還有很大的中間性。 而大部分事物的解法,其實都擺盪在其間。

訓練這類判斷力,比期待直接答案更有意義,比選擇極左或是極右靠攏更重要。 因為如果你能不斷以這角度看待你身邊周圍的一切事物,你會慢慢看到整個樹林,也會慢慢體會所謂見山不是山是甚麼意思。 你更有一天將會體會,為何我老強調Know-When」比「Know-How」更加重要的原因。 因為Know-How容易學,判斷何時做甚麼則才是最難的。

願大家往後退一步。 不要透過顯微鏡看事情,這樣反而容易看透周圍整個局勢。 而你也會發現,這樣的思維訓練才是最會讓你受益無窮的。

 

延伸閱讀

幾篇跟這主題相關的文章

「物理嫉妒(Physics Envy)」
我該看甚麼文章,才能讓自己快速變得更好?
你想成為孔明還是趙括?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