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效應》選摘(二):打破規則,需要挑戰傳統的勇氣

《內捲效應》選摘(二):打破規則,需要挑戰傳統的勇氣

(Photo by Jo Leonhardt from Unsplash )

【為什麼 Project Up 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內捲」大致是形容文化發展到最後,產生的局限與停滯狀態。如今,這個詞不只形容文化,可能還包含了生活、工作,甚至是企業的經營與發展。

以企業為例,很多經營者都了解「創新」的重要性,也都積極地朝這方面發展,但做出來的產品與行銷成果往往不如預期,因此懷疑起「創新」的方式和必要性。

《內捲效應》這本書的作者王為認為如果要「反內捲」,也就是避免市面上的產品大多品質、外觀或風格相近,嚴重缺乏多元化,導致企業惡性競爭,就要讓創新產生「顛覆」的作用。

第一篇摘文中,作者先解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創新;第二篇摘文,主要分享企業經營者想要顛覆行業舊有規則時,需要的心態與勇氣。


顛覆原有行業的規則,打破原有行業的傳統理念,聽起來容易,在實際的操作中,其實困難重重。

首先,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不具備制訂規則的能力,換言之,我們是在行業頭部所制訂的遊戲規則中生存。顛覆傳統,打破規則意味著對行業領先者的挑戰,即便你設想的創新方向是正確的,在大環境和資本的壓力下,變革也很難完成。

其次,在既定的規則之下,其實是各種基礎設施的支撐。比如,各大電商平台的訂單數量飛速成長,背後是雲端運算水準的普遍提升;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道路建設和多樣化交通方式的賦能;外賣行業的高效崛起,背後是智慧配送系統和龐大配送團隊的支撐。想要改變規則,企業必須具備能夠支撐新規則、新業務落地的技術、系統、團隊等基礎設施,而這些,恰好是多數中小企業所欠缺的。

雖然行業規則限制、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缺乏會讓創新工作難上加難,但畢竟沒有阻斷我們創新的路徑。現在很多企業,面對這種環境,還沒有嘗試,就主動退縮了。

這種臣服規則、放棄創新的現象,不只發生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同樣存在。還是以教育這件事為例,有很多人雖然認為應試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但還是會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學習、考試,鼓勵並教育他們要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為什麼人們的想法和行為會自相矛盾呢?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就要遵守這個社會的規則,沒有學歷,意味著孩子未來很難找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沒有知識,在這個社會上將寸步難行。

規則是既定的,而打破規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企業和個人面對這種困難重重又風險極高的事情,會失去創新的勇氣,也情有可原。

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樣行業才能持續發展,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如果沒有蘋果推出顛覆式的智慧手機產品,我們現在可能不會享受到如此便利的移動互聯生活;如果沒有支付寶推出顛覆式的手機支付方式,我們現在可能還只能使用現金支付。沒有這些顛覆式的產品,我們今天的生活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有些時候,企業需要具備「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敢於打破規則,顛覆傳統,才能找到創新的方向。

當初,阿里巴巴在決定開發自己的雲端運算技術的時候,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一方面,阿里巴巴自身並沒有雲端運算方面的技術基礎,從0到1需要長時間的持續投入和資源支持,而且還存在開發失敗的風險。

另一方面,當時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已經出現了一些能力相對完備的雲端運算服務公司,只需要購買服務就可以獲得算力方面的支持。在阿里雲出現之前,阿里巴巴也是採用外部採購的方式來支撐平台的運作,而且阿里內部很多電商業務相關部門都已經習慣了這種規則,不想去打破。

即便阻力巨大,公司高層還是力排眾議,毅然決然地開啟了這次業務創新。而之後發展的事實也說明了,如果不是公司高層「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組建團隊,開發了雲端運算技術,天貓、淘寶等電商平台在之後的發展中就可能會因為平台算力的限制而陷入停滯,更無法創造「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期間舉世矚目的銷售奇跡。

透過阿里巴巴的案例,其實不難理解,有的時候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你不能因為自己的想法與行業現行的規則和傳統不一致就質疑自己,而是要去大膽地嘗試,然後小心地求證。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內捲效應》

《內捲效應》書摘一覽:

1. 《內捲效應》選摘(一):沒有顛覆,就沒有創新

2. 《內捲效應》選摘(二):打破規則,需要挑戰傳統的勇氣

3. 《內捲效應》選摘(三):看到人類與市場的未及之處

4. 《內捲效應》選摘(四):創新者引領時代,但也不能走得太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