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故事

做專案猶如身陷移動迷宮,「凝聚團隊」是唯一出路

在職場與專管的世界中,通常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即使學理上告訴我們專案就是一定時間、範圍內有特定目標的工作,但實務上往往充滿變數,就像移動迷宮一般,變幻莫測。  電影移動迷宮中,人們被放在被稱之為迷宮幽地的荒野之地進行實驗,四周被高聳的牆面包圍,牆的那一側是每天有固定時間變化的迷宮陣,我們將這些可憐的實驗對象當成專案成員,那麼專案的目標便是逃離迷宮重回自己的人生。面對終日變動的迷宮,好比隨著內外環境不斷更動範疇的專案,每調整一次,就產生更多的風險,人們不知道鬼火獸(專案風險)藏身何處,心中不免冒出更多恐懼。

搞懂這個,比PMP強一萬倍!專案的組織政治學!

上個月在某天的晚餐,還在念小學的侄子跟我說他們班上選班長的情況,他說:「我們班上都是男生跟女生各自一國,班上男生比較少,女生比較多,所以後來班長就是女生當了,男生只能當副班長」,我聽完覺得有趣,因為這種男女壁壘分明的狀況似乎從我小時候就存在著,長大一點我們開始區分同班與不同班、同科系與不同科系、同學校與不同學校,我們會習慣將人分成跟自己一國的與別國的,而這也成為一種我們成長過程必然會碰到的一種政治現象。

為何公司有些事,某人做很OK,換個人做就不行?

這是發生在我第一次當上主管的時候的事情。 之所以被拔擢成為主管,不用說,工作表現還不錯是升遷的必要條件吧。幾乎公司裡所有的主管都會對一位新上任的HR主管有一些期待,有人認為公司的薪資結構應該要立即進行檢討、有人認為應該加強公司的教育訓練、有人認為應該改革公司的績效評量制度、有人認為應該提升招募效率...總而言之,每一個項目都有需要改革的地方,而我也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為公司帶來嶄新的人力資源政策和措施,並且把公司的人力資源作很大幅度的提升。

員工歸屬感破表的秘密:「一張名片」外加「讓他當PM」

最近參與了一場聚集50位企業主及高階經理人的論壇,主軸在研究留才方法,主辦單位透過專家講述及數次的打散小組討論,過程非常緊湊及精彩,其中有一個議題是「留才,除了給錢給假,還能給什麼?」大家丟出各自看法討論消化後,我們得出的其中一個辦法是:歸屬感。

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

很多年前我去了某一間蘋果電腦經銷商做神秘客,很剛好有一對母女來向店員詢問使用上的問題,以下是他們的對話內容 :

皮克斯故事背後的標準公式:簡單卻好用!

我常在講座或是課程上強調「說故事」的重要性,想要打動人心,與其拿出一堆數字或是大道理,常常遠比不上講個有趣且到位的故事來得管用。近年來,行銷與管理領域的專家們也強調故事的重要性,只不過說個好故事談何容易呢?有次和朋友聊到這件事,他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每天晚上都「被迫」練習講故事。說得不精彩「聽眾」會直接吐槽,但說得太精彩聽眾又興奮地睡不著覺,失去故事原本的目的!久而久之,自然練就一套說故事的本領!

工程師,你真的該來學管理!

大家多半是因為管理或職場的文章認識我,但本人其實是100%的工程背景出身。說來有點小慚愧,敝人在下學歷是土木工程碩士,但我其實是到了大四才稍稍開始對「工程學」到底在幹嘛摸上了邊。在大四之前,系上的每門課對我來說,都像是加了不同調味的「數學大餐」:基礎力學就是邊畫向量箭頭邊算數學,土壤力學就是邊玩泥巴邊算數學,其他像是鋼筋混凝土、鋼結構就是邊查材料表格然後…你猜對了,還是算數學。相信很多工程科系的學生都知道我在說什麼,總之餐餐有數字,餐餐我都食不知味!